王國剛:弱行政化是利率匯率市場化前提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
2012-01-19   作者:記者 徐培英 李保金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金融大家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兩率”改革究竟應如何推進?就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金融大家談”欄目專訪時表示“長期以來,我們用大量的行政機制來規(guī)范市場,對行政機制的運用駕輕就熟,但結果卻是離市場機制越來越遠!
  他認為,無論是要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還是更為復雜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如何減少和弱化政策監(jiān)管、管理體制等方面的不合理行政化因素,是個繞不開的前提條件。
  “什么利率要市場化?”王國剛問,“是債券的利率?存款的利率?貸款的利率?還是銀行間拆借的利率?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第一個難點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本身的含義。”
  王國剛進一步分析說,如果假定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含義講的就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貸款利率市場化,那么以貸款利率市場化為例,利率是資金的價格,貸款利率反映的是貸款市場上的資金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問題就隨之而來了:每年新增貸款還用不用行政機制控制?如果不用,每年新增貸款由各家銀行自己放出去,資金供應肯定比現(xiàn)實狀況要多,利率就會下降。但現(xiàn)實狀況是,貸款市場上資金少了,利率上去了,以至于大家都在叫利息負擔太重。類似的問題還表現(xiàn)在金融監(jiān)管中。
  王國剛告訴“金融大家談”欄目,目前的存款市場、貸款市場,都是銀行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賣方市場。按照金融學的概念,在存款市場,銀行是賣出存款單;在貸款市場,銀行是賣出貸款單,F(xiàn)在,很多人都在叫“存款負利率”,但存款余額還在不斷增長。因為,除了銀行存款之外,并沒有品種足夠多、規(guī)模足夠大的替代產品,供居民進行選擇。貸款市場也是如此,企業(yè)除從銀行申請貸款外,并沒有更多、更好的替代渠道獲得資金!斑@些得不到解決,說利率市場化,都不過是空談而已!
  事實上,存、貸款最簡單的替代品,西方國家從19世紀就有了,那就是公司債券,且發(fā)展至今其規(guī)模遠遠超過銀行存款和股票市場。中國公司債券發(fā)展也有十幾年,1994年《公司法》里就有一章明確的講到公司債券!翱傻浇裉鞛橹,中國公司債券都沒很好發(fā)展起來。原因何在?”王國剛問。
  王國剛告訴“金融大家談”欄目,一般來講,任何的經濟活動都有風險,但在我們的金融監(jiān)管當中,任何的金融活動、任何產品都不能有風險。監(jiān)管的底線就是,不能有一家金融機構倒閉!叭绱撕蝸韮(yōu)勝劣汰?何來競爭?何來創(chuàng)新?何來發(fā)展?”
  匯率的形成機制改革,要比利率市場化更為復雜!耙粋大背景是,2005年匯改之前,人民幣的利率形成機制是行政性的。而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到1994年,更是用行政機制不斷調整匯率,人民幣一直處于貶值狀態(tài)。一個正常的匯率市場,應該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有眾多的買家和眾多的賣家,由它們之間的競爭關系形成價格?稍谀壳暗娜嗣駧磐鈪R市場上,有多少賣家?誰都知道人民幣會升值,那還有誰會賣?”王國剛說。
  王國剛指出,前幾年,有一個提法被經常使用,叫“藏匯于民”,針對的是國家外匯資產過多集中在政府手里。國家外匯資產是指國家各經濟主體所擁有的外匯資產,分為政府、企業(yè)及金融機構、居民三大塊。政府外匯資產又分為兩塊:政府外匯儲備資產,政府外匯投資資產。企業(yè)及金融機構的外匯資產也分兩塊:貿易及金融交易的外匯資產,投資的外匯資產。居民外匯資產也分為兩塊:一個叫消費外匯資產,一個是投資外匯資產。當前的中國外匯資產狀況是,幾乎所有外匯資產都進入政府的外匯儲備資產。這種格局下,即使政府把“匯”給了“民”,“民”還是要把“匯”賣給政府。
  “因此,關鍵問題是要開‘道’。不論是企業(yè)面、金融面還是居民面,他們要能夠把外匯用于海外。政府要把重心轉過來,積極開拓對海外的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要把這兩個‘道’打開。否則,如何形成人民幣外匯市場眾多的賣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從何改起?”王國剛對“金融大家談”欄目說。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fā)表使用。
 
相關新聞:
頻道精選:
·[財智]肯德基曝炸雞油4天一換 陷食品安全N重門·[財智]忽悠不斷 黑幕頻現(xiàn),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劉遠舉:抽簽或可解決春運售票難題·[思想]高連奎:福利國家經濟反而更高效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