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多處天橋和高架橋底澆筑了水泥錐。這些水泥錐擺布規(guī)整,排列井然,一眼看去甚至可稱壯觀。誰制造了這些水泥尖錐,它們又由誰來管理?媒體探尋,先是無人認領,第二天廣州市建委才承認是主建單位。
城市是人群密集的空間,由此既富含創(chuàng)造的活力,也集中了管理的煩難。廣州市的天橋水泥錐,顯然是一種管理措施。在這些水泥錐還無人認領時,人們大多已經想到,它們是為了防止流浪人員在橋下住宿,人們甚至直接使用了“驅趕”一詞,F(xiàn)在,主建單位已承認,初衷是“為了防止流浪漢留宿橋底影響市容”。
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城市管理的真實視角。流浪人員留宿橋底,可能有多種問題,例如安全問題,流浪人員可能被車輛輾壓,普通市民可能有治安擔心,人們還可能思考橋底成為事實上的貧民窟,這給公平發(fā)展提出了課題。
其實,用水泥錐占領天橋底部的地面,不只是能夠驅趕流浪人員。橋底既可以流浪棲身,也可以停駐車輛,還可以堆積物品,乃至搭棚住人。橋底的客觀用途實在很多,當然,大都是不正規(guī)的用途,也就是在城市管理上,屬于非秩序行為的用途。橋底地面尖錐密布,這些非秩序的用途似乎就可以一舉掃清了。
從效果上說,水泥錐消除了橋下作為非秩序行為發(fā)生場所的可能,使那里除了水泥錐外,不能停留任何東西,包括流浪者的睡眠。這就可以表明,澆筑水泥錐是城市的秩序化舉措。這些水泥錐是一種對權力眼中的無秩序場所加以占據(jù)的設施,它用占據(jù)空間的方式,封禁了任何人使用那些空間的可能。如前所述,其初衷是使這些空間不能被流浪人員使用。
另有報道,在深圳,街面上是否出現(xiàn)流浪者,甚至成為城市管理人員的考核指標。前面也已經說到,這種清除流浪人員的行為,是要避免“影響市容”,或者如一些大型活動所見到的,也有清除治安隱患的意思,但顯然不是為了流浪人員安全起來,而是避免流浪人員威脅別人的安全。
城市的秩序化,當然是重要的,但秩序手段的文明也非常重要,就像飛機安檢通過儀器而非讓人一個個脫光,就像作為“替身警察”的攝像監(jiān)控不會對人直接逼視而是盡量安裝在不起眼的地方,就像嚴厲禁止往往用一種“請勿”口吻。天橋下的水泥錐卻那么凌厲刺激,它擺布到哪里,哪里就出現(xiàn)了大片的水泥荊棘,它用水泥荊棘清除橋下的所有東西,也因此將自己更刺目地變成了難以忽略的城市景觀。
就像我們看到鐵絲網(wǎng)就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場,水泥錐使人們看到的是秩序在野蠻奔突而非由文明養(yǎng)成?梢哉f,水泥錐這種破壞和占據(jù)空間的物體,它確實很有秩序感但那不是一種正常的秩序。
值得深思的是,這些水泥錐在廣州已經存在了十多年。這么長的時間里,人們與之為鄰,不以為意,并沒有覺得異樣。直到有人將它拍攝下來,呈現(xiàn)出來,它才成為一個議題,受到注視,并產生陌生感、問題感、異樣感。我們其實很容易跟野蠻的氣息相安無事,和諧相處,這大概算是一個小小的警示。 接下來我們可以想見有關部門會把這些水泥錐移除,但更值得我們期待的是有關部門能在心底里在管理理念上移除那些生冷粗暴的水泥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