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廠申請“國酒茅臺”的注冊商標涉嫌壟斷,五糧液等酒廠聯(lián)名抗議,商務部舉棋難下,提出了一個“國”商的問題。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酒何須再添香。茅臺酒的市場地位本來已無可爭議,再冠以“國酒”之名不僅未必增加溢價,反而可能躺在“國酒”商標之下喪失競爭之心。此外,茅臺馳名中外,已經(jīng)有了“特供”英語——MaoTai,茅臺酒的商標如果再加上“國酒”二字將如何翻譯?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國酒”之名有三重含義:其一是“官酒”,即所謂“特供酒”,美其名曰國宴指定用酒;其二是“貴酒”,代表同類酒產(chǎn)品的高端市場定價;其三是“名酒”,不僅有品質(zhì),還能講故事。1952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了中國第一次名酒評選,選出的是“四大名酒”,并沒有給任何一家冠名“國酒”。其實,茅臺酒早已名播海內(nèi),再加上“國酒”二字,反而說明茅臺酒廠缺乏自信,似乎是擔心人們不知其名,或者不尊其貴,這顯然多此一舉。
如果注冊“國酒茅臺”是為了獲得“官酒”的地位,那就是經(jīng)營理念的常識性錯誤。第一,所謂特供或國宴指定等做法如果真有,那么遲早將被明令禁止,因為這是中國政府機構的特權遺風,是對同類酒產(chǎn)品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第二,伴隨著政府接待活動的職業(yè)化水平不斷提高,接待用酒的規(guī)格將逐漸走向中檔。在現(xiàn)代國家,政府都不會用最貴的酒做接待,這是政風清廉的基本常識,否則會遭到選民或納稅人的非議?偨y(tǒng)設家宴時有可能選用名貴佳釀,通常會聲明自費,絕不濫用公幣,這是借官方宴請之名增加一份私交。所以在不久的將來,今日所謂特供“官酒”將是中檔酒的市場,茅臺加上“國酒”的標示豈不是自貶身價嗎?
換個角度看中國白酒,名酒之名其實更優(yōu)于“國酒”商標。因為,名酒之名在酒品質(zhì)量之上還有文化故事,這就是酒的文化傳承。中國的釀酒技術源于夏禹時期即公元前二世紀,《呂氏春秋》中提到“儀狄作酒”,認為儀狄是中國酒的發(fā)明人。在夏禹時代,大禹喝的是黃酒,流傳至今依然有古越龍山等,主產(chǎn)地是浙江省等地。三國時期,曹操對酒賦詩,留下“唯有杜康”的雄偉詩句,據(jù)考證,曹操喝的杜康酒是第一代高粱酒,時稱“秫酒”。今天以茅臺為代表的白酒以高粱為主原料,但其蒸餾技術是在元朝年間才從西域引進中國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據(jù)說,蒸餾法釀酒進入中國的確切時間為金世宗大定年間,即公元1161年。在杜康酒之前,還可稱為國酒的名酒應為陜西省鳳翔縣柳林鎮(zhèn)的西鳳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逾三千年,在蘇軾的飲酒詩中曾經(jīng)提到。這樣說來,若以高粱酒為標志,中國的第一國酒應為杜康酒,第二國酒應為西鳳酒,也對應了中原兩代帝國的實際控制人是一龍一鳳:龍為曹阿瞞,鳳為武則天。三國時期,曹操名為相國,實為君王,他將漢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所以曹操愛喝的酒就是國酒,這應該沒有爭議。陜西人古稱秦人,以秦嶺得名,所以西鳳酒又名“秦酒”,或許還與秦朝有關聯(lián),當年秦始皇修建驪山地宮時所選的兵馬俑模特多為陜西大漢。從三國、秦漢,再到唐宋時期,貴州的茅臺鎮(zhèn)何時釀造高粱酒姑且不論,貴州地處邊陲,幾乎不可能把茅臺酒運送到中原。美酒雖好難登國宴,講歷史故事的國家級名酒輪不上茅臺。直到中央紅軍屯兵貴州,有遵義會議,還有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貴州茅臺才跟隨中央紅軍進入北京,成為中國名酒的一段新故事。
“國酒茅臺”的注冊商標之爭,凸顯中國酒業(yè)的經(jīng)營理念缺乏遠見。酒文化是民間消費者的故事,將來還會在酒酣耳熱之中繼續(xù)傳承。政府接待用酒的消費量畢竟是一個小眾市場,為了一個小眾市場的虛榮而讓民間消費者敬而遠之,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將來邊飲酒邊講故事的人就更少了。此外,一旦“國酒茅臺”注冊成功,以“國”為重的企業(yè)勢必競相仿效,“國米國面國貓國犬”將蜂擁而來。如果重“國”輕“民”的商業(yè)文化甚囂塵上,必將酒將不酒,商亦非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