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塑化劑風波使公眾對食品安全本已脆弱的神經(jīng),再次受到刺激,對塑料制品疑慮重重。婆婆把家里的塑料杯子、盤子都換掉了,盛油的瓶子也換成了玻璃制品。連上小學的侄女看著裝餅干、話梅的塑料容器也頗有意味地說:“塑料制品是把雙刃劍啊!” 此次白酒塑化劑超標與前次始于臺灣的故意添加不同,屬于生產(chǎn)過程混入。雖非主觀惡意,但也表明對生產(chǎn)過程質量管理不嚴,對于食品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可能潛藏的塑化劑超標隱患缺乏有效控制。那么,白酒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會混入塑化劑,其他食品的生產(chǎn)線上是否也存在同樣的風險?
在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塑化劑超標風險可謂無處不在。塑化劑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助劑,廣泛用于提升塑料制品的柔韌性。它不溶于水,易溶于油脂和醇類。去年,源起臺灣的塑化劑問題讓我們第一次認識了這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可能傷害到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甚至導致基因突變,引發(fā)癌癥。此后,相關部門緊鑼密鼓地開展研究,確定有關標準,為監(jiān)管提供了依據(jù)。 客觀地看,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食品安全風險之后,有關監(jiān)管部門的職責清晰了,相關的檢測標準逐步健全了,對問題食品的排查迅速到位了,對責任人的處理嚴厲了,誠信體系和舉報制度也陸續(xù)建立了。但是這種處置方式還僅停留于一時一事,著眼于盡快消除眼前的麻煩,對原因的查找和認識也僅僅局限于出問題的某一種食品。還做不到深究問題的根源,徹查可能波及的其它食品,防患于未然。比如,塑化劑具有脂溶性,那么廣泛用于食用油的塑料桶、塑料瓶是否安全?食用油中的塑化劑含量是否符合標準?
公眾對塑料制品的疑慮不僅限于此,一直以來,與食品相關的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問題就時常被提及:可用于盛裝食品的塑料袋和非食品用的塑料袋在市場上沒有嚴格區(qū)分,更少明確提示,尤其是一些小攤小販,盛裝食品的塑料袋更是來源不清。日常用的塑料餐具中,不可用于微波爐的也難見相關安全提示。而一些專供兒童用的塑料餐具是否安全合格也無從問津。這些問題在實際生活都因缺乏相應的嚴格管理措施而讓人一頭霧水。 建議有關部門和行業(yè)協(xié)會以此次白酒塑化劑超標為契機,詳查各類食品生產(chǎn)過程,查找共性問題,列出可能的風險點,并通過認真檢驗,一一排查,盡早履行告知義務,盡快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別再讓其他種類的食品因塑化劑重蹈覆轍。這既是給公眾的一粒定心丸,也能讓監(jiān)管工作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避免因忽略一個個看似零散、孤立的小問題,而釀成系統(tǒng)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