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fā)生的山西苯胺泄漏事故,引來三省不安。泄漏物污染河流,對人畜健康可能造成傷害。當泄漏事故與地方遲報甚至瞞報再一次聯(lián)系在一起時,原本一起單純的事故也因此人為地變得復雜。 這起事故的真相究竟如何,還有待繼續(xù)澄清。在已經(jīng)公開的信息背后,是否還有隱情,公眾并不清楚。譬如,事故發(fā)生日是否有可能比公布日要更早一些?這樣的情形,人們似乎已然習慣。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確實難以經(jīng)受得住考驗。 撇開這些困惑不說,單從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這起污染事故中的遲報、瞞報問題已遭受輿論痛斥。瞞報現(xiàn)象一再重復出現(xiàn),亦是公眾極為痛恨的又一個原因。過去數(shù)年來,在不少產(chǎn)生較大影響和危害的環(huán)境污染事故中,遲報、瞞報的陰影常常難以被驅(qū)除。去年的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是如此,這一次的山西苯胺泄漏事故亦是如此。 一地發(fā)生環(huán)境污染事故,應及時向上通報,及時告知社會,是為減小污染所產(chǎn)生危害的必要措施。這一點,已為常識。尤其是一些跨界污染事件,倘若上游所在地政府不能及時告知下游,則可能導致下游環(huán)保部門錯失防范和治理時機,下游民眾可能為之付出沉重代價。 這表明,無論如何,污染事故的及時通報是符合公共利益的。從公共利益出發(fā),污染事故肇事者,抑或當?shù)卣块T,應有責任也有動力將污染事故告知于天下,以便各方緊急行動,避免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 很遺憾,現(xiàn)實卻是,污染事故的肇事者及當?shù)赜嘘P政府部門并不樂意及時通報,反而選擇瞞報(瞞不過去時,則選擇遲報)。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故意置公共利益于不顧。民眾健康的重要性,竟比不上相關者頭上的那一頂烏紗帽。 顯然,如此的偏好與選擇,符合瞞報者的利益。從瞞報的邏輯來說,如果一個污染事故在蒙蔽眾人的情況下悄悄消化,那么就不必有人對此負責。倘若選擇及時通報,勢必有人要受到或重或輕的處罰。于是,能遲報則遲報,能瞞報則瞞報,以至這一現(xiàn)象屢見不鮮。 這種做派不利于社會總體利益,必須得到矯正。每一個行為主體在做一個選擇時,一定會慮及其機會成本。如果說趨利避害是瞞報者行為方式的邏輯前提,則需要有制度、有辦法使瞞報者變得無利可圖,或者說得少于失,方有可能真正阻止瞞報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過去的一些瞞報案例顯示,對于瞞報者來說,捂住真相可能毫發(fā)無損,而主動通報卻會遭到解職等處罰,如若瞞報被揭穿,或許還可找理由推托——在此次山西污染事故中,人們也見到了類似的推托。即便實在推托不了,多半也不過是去職了事。如此一來,事故責任人自然有動力瞞報。 說得直白些,環(huán)境事故的瞞報現(xiàn)象之所以在三令五申中一再出現(xiàn),還是因為對于瞞報責任的處罰過輕。我們并不贊成不分青紅皂白,一味亂用重典,但面對此種瞞報“沉疴”,藥量確實需要更大一些。要知道,管理不善導致事故發(fā)生或許只是失職,隱瞞不報卻是更嚴重的瀆職乃至犯罪。不同的性質(zhì),懲罰的力度當然不該一樣。 就在昨天,山西省代省長李小鵬公開表態(tài),要嚴格事故問責,加緊事故調(diào)查,無論涉及到哪一層、涉及到什么人,只要有違法違紀違規(guī)行為,都要依法依紀依規(guī)嚴肅追究責任,堅決遏制類似事故的再次發(fā)生。這是一個清晰的態(tài)度,也希望當?shù)卣谧鞒龈鞣N處罰之前,能夠告知社會更完整的事故真相。 環(huán)境事故遲報、瞞報需要合理、合適的懲罰力度。唯有如此,才能讓瞞報者的“理性選擇”不再“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