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理財市場獲得了迅猛發(fā)展,特別是大量發(fā)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吸引了眾多民間資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游資的流向。不過,如要客觀描繪當年理財市場的最大變化,恐怕還是被普遍認為是理財業(yè)務重要支撐的“剛性兌付”規(guī)則在年底時受到了挑戰(zhàn),并且露出了破滅之相。 所謂“剛性兌付”,是指金融機構對所發(fā)行的非信貸類金融產品承擔本金與利息的支付安全保證。在理論上,這類產品具有理財性質,是直接投資,并非存款,因此不應由發(fā)行人對其本金及利息予以兜底。但是,鑒于我國利率市場化才剛起步,客觀上也存在利率上浮的空間,金融機構為了吸引資金,在提高產品預期收益的同時,也就有意無意地會將所發(fā)行的理財產品包裝為具有“剛性兌付”性質。于是,市場上也就出現(xiàn)了一批被認為實際利率高而基本上有沒有什么風險的理財產品。特別是一些由信托公司發(fā)行的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達到銀行存款利率的四倍以上,同時又寫明由發(fā)行人或其他機構提供擔保。無疑,對苦于找不到資金出路的投資者而言,這確實有極大的吸引力。加上去年滬深股市在很長時間表現(xiàn)疲弱,這就在客觀上驅使了這些資金不斷流向理財市場,從而營造出這個行業(yè)的繁榮勝景。 但是,在理財市場上,“剛性兌付”畢竟不可能真正得以實現(xiàn),因為它違反了收益與風險匹配的基本規(guī)律。盡管在一段時間中,理財產品高收益、低風險的局面能得以延續(x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遮蔽的風險將會不斷暴露。在去年年底,終于因為某幾個產品不能按時兌付,在事實上宣告了“剛性兌付”在理財市場上的破產。應該說,這實際上也是恢復理財市場的本來面目。 有人說,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破滅,對于投資者是不小的打擊。站在不愿意承擔風險而又想獲得高收益的角度來說,也確實是這么一回事。不過,深入地想想,其實這應該是投資者的福音。為什么?一來,“剛性兌付”本身就是虛幻的,其破滅得越晚,給市場帶來的危害可能也就越大,迷信“剛性兌付”而盲目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遭受的損失也就可能越大。所以,“剛性兌付”現(xiàn)在破滅,至少能避免此類風險進一步積累,而且也使得投資者回歸到了風險與收益相對應的正常環(huán)境之中,有利于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避免受到誤導;二來,“剛性兌付”破滅,客觀上使得市場無風險利率的參照體系更加規(guī)范,也更具有真實性,減少因為外界因素所帶來的扭曲。這在理論上,會使得市場利率趨于合理,進而既降低融資單位的財務負擔,同時也有助于讓相應的投資者獲取真正穩(wěn)健的回報;三來,股市受“剛性兌付”的沖擊很大,因為理財產品過高的預期收益,客觀上抬高了投資股市所需的風險補償,在股市本身就遭遇到下跌壓力時,這種狀況對其構成了極大的傷害。而隨著“剛性兌付”的破滅,股市的風險補償自然也就會下調了。如果說現(xiàn)在市場的實際無風險收益率是6%,那么投資股市所需的風險補償通常也就在10%左右,而這在如今的環(huán)境下應該是有希望達成的。滬深股市從上月中旬開始的這一輪上漲,有著多方面的原因,而一些理財產品所出現(xiàn)的支付危機,在某種程度上確也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那會促進資金向股市回流。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是,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都是需要承擔風險的。投資者如果都不太愿意承擔風險,那就很難說是有進取心的投資者!皠傂詢陡丁钡拇嬖,在本質上并不利于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投資氛圍,對整個國家也是不利的。 所以說,“剛性兌付”的破滅,是投資者的福音,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