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春天是希望的象征,但是春運依舊是人們最難跨過的一道年關。每年這個時候,人們都躍躍欲試,為回家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 社會上也有著各種各樣的春運討論,最近,有專家認為,城鎮(zhèn)化起碼要達到70%以上,使流動人口減少一半或一半多,才能顯著緩解春運的壓力。 鐵路春運當中,流動人口的確很多,據悉,進城務工者一般占春運客流的30%-40%,比例最高的地方達到80%。然而,春運的問題一直解不開,關鍵就在于這個悖論:進城務工者們是最渴望得到火車票的,但他們是最不容易買得到火車票的。 進城務工者們的家人們大都不在城市,由于平日里的忙碌務工以及沒有年假,春節(jié)與家人團聚成了最基本的享受天倫與親情的機會。但現實確實異常的殘酷,首先,火車票里體現著一種身份制社會的特征,你離體制越近越容易買得到稱心隨意的火車票,離體制越遠越難買得到,進城務工者們就是離體制最遠的人群,他們沒有什么變通的門路能夠輕易買得到火車票,唯一的就是通過城市的代購點或是通宵排隊人肉購票。網絡與電話購票對他們來說太難,既不會網銀也不怎么上網,更沒有太多閑工夫放下手頭的活兒去不斷打電話買票。 那么,城鎮(zhèn)化步伐加快會令春運問題緩解嗎?這是一種回避現實問題的說法。我們承認新型城鎮(zhèn)化的人性化,它如果真是在地方能按初衷得以落地,那么不排除一些進城務工者們會不斷融入城市,如果說小孩能拿到個城市戶口,能享受城市醫(yī)保、教育等權利,倒是可能,但是想想現在的城市房價,它的價格水平依然非進城務工者們所能承受。那么,傳統(tǒng)的進城務工者們依然會想要在春節(jié)返回家鄉(xiāng)與父輩團聚。
緩解春運,真正需要的是鐵路系統(tǒng)的改革,這個問題并不只是中國才有,很多發(fā)達國家的鐵路系統(tǒng)得以如此發(fā)達,效率較高,是因為他們曾經進行過有益的改革,比如日本曾經將鐵路系統(tǒng)民營化并分拆成幾個公司。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無需贅述。既然眼下的條件仍然做不到,短期來說,那么就應該合理化鐵路網絡的設計。 繁忙的路段需要加開,比如,
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市,春運期間其進城務工者們運量常年占總運量的65%以上。如果該地段的車次,與海南某個車站的車次數量相同,就不合理了。進城務工者現時需要的只是“數量”,車次多、車票能買到,根本遑論“質量”,鐵路服務的質量還無從談起。效率與服務,很多行業(yè)都做得到,鐵路方面,沒理由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