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名為《走向核心國家——中國的“大金融”戰(zhàn)略與發(fā)展路徑》的研究報告描繪了中國成為金融強國的圖景,并給出了相應的路徑策略。中國的“大金融”戰(zhàn)略似乎日漸清晰。作者樂觀預計中國大概只需要30年即可使人民幣成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中國的金融發(fā)展在全面支持中國完成產業(yè)升級、經濟復興和貨幣金融崛起之后,順勢將中國推上全球“第六個長周期”中的核心國家。
中國從制造業(yè)大國和貿易大國向工業(yè)和金融強國邁進,進而走向核心國家是國家崛起的自然邏輯安排。只是作為超級新興經濟體,中國盡管不斷累積成為核心國家的相關要素,但真實經濟世界一般不會簡單地兌現靜態(tài)假定。
雖然貴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中國在當今國際貨幣與金融格局中的實際地位與中國經濟實力明顯不對稱,卻是不爭的事實。志向高遠的人民幣的確有可能成長為世界第三大貨幣,但注定道阻且長。以公認的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步,即“貿易結算化”來說,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是以美元為主要結算單位的貿易體系。中國自2009年7月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跨境人民幣業(yè)務增長勢頭不可謂不強勁,例如,2011年中國跨境人民幣結算額即達到2.5萬億元,較2010年同期增長了394%,相當于2011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5%;2012年跨境人民幣結算額為2.94萬億元,同比增長41%。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出口付款比例一直低于進口付款比例,2012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收1.30萬億元,實付1.57萬億元,凈流出2691億元。目前我國跨境貿易結算貨幣仍以美元主導。在石油等極為重要的大宗商品貿易結算中,美元以95%以上的比例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人民幣要嵌入該結算體系短期內幾乎沒有可能性。
至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二步,即人民幣在國際投資領域作為投資貨幣迄今尚未實質性展開。而最具指標意義的儲備貨幣功能,已有若干國家將人民幣列為儲備貨幣,但比例一般不超過本國外匯儲備的2%。前幾年,中國曾期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列為特別提款權(SDR),但即便對華較為熱情的時任IMF總裁卡恩也認為人民幣暫不具備成為SDR的條件。另一方面,盡管中國在IMF和世界銀行中的投票份額近年來得到大幅提升,但美國的獨家壟斷地位依然相當穩(wěn)固。
總體而言,中國在國際貨幣與金融格局中處于弱勢與從屬地位最近10年來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中國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不僅與當今世界頭兩個金融強國——美英無法相提并論,也比不上日本、德國和法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及瑞士。中國龐大的銀行體系代表的依然是相對封閉和低效的運營體系,資本市場的發(fā)展面臨的約束條件依然很多。中國在金融創(chuàng)意、產品創(chuàng)新、高端戰(zhàn)略性金融人才培養(yǎng)與輸出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補課。
從英、美這兩個全球意義上的金融強國的發(fā)展路徑來看,將工業(yè)和貿易實力轉化為以貨幣為表征的金融實力,既需要絕對經濟實力的支撐,更離不開公共品的制度創(chuàng)新、使用偏好的培養(yǎng)以及合適國際窗口的來臨。
先且不說老牌金融強國英國的金融強國之路,就以當今世界頭號金融強國美國來說,其從工業(yè)強國邁向金融強國還是經歷了相當長時間。例如,從1859年到1919年,美國制造業(yè)的價值增加了33倍。工業(yè)規(guī)模排名一路攀升,1840年制成品價值居世界第五位,1894年則位居世界第一。此時的美國,工業(yè)品產量已經相當于英國的兩倍,或者所有歐洲各國總產量的一半。此后,美國迅速拉開了與其他工業(yè)強國的差距,1913年,美國制造業(yè)占世界的份額為32%,排名第二的德國只有14.8%,英國已經退居第三,份額為13.6%,美國比二者的總和還多。到了1918年,美國工業(yè)總產值高達840億美元,黃金儲備占全球儲備總量的59%,貿易量相當于世界總量的39.2%。隨著貿易量的大幅增加,美元取代英鎊,成了當時使用量最大的國際貨幣,但此時的美國依然無法從英國那里接過全球金融權杖。
被經濟危機折磨的英國則在19世紀最后20年處于“滯脹”(經濟停滯,通貨膨脹)狀態(tài),英美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使得1895年成為兩國經濟實力發(fā)展根本對比的分水嶺,但美國在1895年以后的三四十年里,一直拒絕當世界老大。美國何嘗不想早日走向世界前臺,尊享老大地位。其實,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當政時期,美國就已經具備了作為世界霸主的基本要素,但美國深知,在老謀深算的英國人面前,美國還得暫時避避風頭,韜光養(yǎng)晦一陣子。因為那個時候,英國盡管實力遭到了削弱,但國際貿易中40%的交易還是用英鎊結算,倫敦仍是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更關鍵的是,國際舞臺并沒有做好接納這個來自偏遠大陸的國度作為頭號領袖的思想和機制準備。
英國人的老辣在1925年再次得到了體現,當年英國人搞出了一個金“匯兌”本位制: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準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表面上看金“匯兌”本位制是對原金本位制的修正,而且好像還可以滿足占支配地位的美國銀行家的戰(zhàn)略目標。實際上,所謂的金“匯兌”本位制,允許英國將膨脹了的貨幣英鎊和貸款置于美元之上,允許英國的債務國將它們的貨幣置于英鎊之上。美國成了金本位制的忠實守護者和冤大頭。直到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才從精疲力竭的英國手中接過金融權杖。因此,若不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拖垮了英國國力,美國取代英國的頭號金融大國之路還要更長更坎坷一些。
如今,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確實處于大洗牌的敏感時間窗口,中國基于貿易和投資的擴張正在迅速擴大人民幣的行為空間,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哈佛大學教授理查德?庫珀聽起來有些刺耳的觀點:無論是歐元、日元、人民幣還是SDR,在可見的未來都無法取代美元。美元成為國際“硬貨幣”不是任何人或任何政府特意設計的結果,正如英語成為國際交流的工具語言不是任何人、任何政府設計的一樣。這些都是習慣成自然,從實踐中逐漸演變而來的,用的人越多,這種語言或這種貨幣就越有用。
中國遲早會跨進超級金融強國俱樂部,但“大金融時刻”顯然遠未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