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是不是“印”出來的?
2013-08-01   作者:葉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字號

 
  葉檀

  通過供求關系改變電視機價格可以,改變房價不行。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抑制任何一種特定商品價格的有效方法是改善該商品的供求狀況,而不是從貨幣供應方面找原因,因為貨幣供應影響價格總水平,而不能決定任何單一商品的價格。
  盛松成先生的表述有兩處概念混淆,房地產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具有投資屬性的商品。往往未來越不確定,由經濟發(fā)展趕不上印鈔機而來的顯性、隱性通脹壓力越大,投資品也就越有價值。
  考慮到中國人口、家庭戶數以及地方政府對于土地價值的最大化渴求,房地產無限供給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以4億家庭計,按國家發(fā)改委向全國人大提交 《關于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執(zhí)行情況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草案的報告》,2013年城市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的城鎮(zhèn)化率為53.37%,相當于2億多戶家庭有城市購房需求。每戶家庭擁有100平方米的房產,需要200多億平方米的住宅房產,如果遍地都是“房哥”“房姐”,又需要多少土地?事實上,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抬高地價,往往減少土地供應量。除非房地產放開供應,像電視機一樣產能過剩,才有可能徹底改變預期,擊退投資者,可能嗎?
  我國房價上升與貨幣供應量大幅上升的周期是重合的。雖然房價漲幅最高的2004年、2007年與廣義貨幣量增加最快的年份并不重合,但從長周期來看,貨幣發(fā)行量上升推高了房地產價格,卻是不爭的事實。房地產價格滯后于貨幣增速,在傳導過程中,貨幣到達高峰后房地產滯后半年或者一年到達高峰,這是房地產市場的常態(tài)。
  美國的資產證券化決定了廣義貨幣與房價之間的關系不大,更廣義的貨幣才與房價關系密切,但美聯儲停止發(fā)布M3數據,使我們難以了解更廣義的貨幣供應量。2008年之前,德意志銀行、美銀等高達50倍左右的杠桿率,以及此后房貸衍生品市場的崩潰,說明了一切。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印證了類似于中國的情況,當經濟低迷,貨幣無法進入實體投資領域,就會進入投資品領域。因此,日元作為世界上最低廉的傳導貨幣,攪動了世界外匯市場泡沫。
  除了金融杠桿率影響房價,利率對于房價也有直接影響。因為房地產與貨幣關系極大,美聯儲為了經濟復蘇擴張貨幣的同時,時刻警惕房地產泡沫再次泛濫。
  在美國,放貸者將承擔更大的責任,如果放貸方沒有核驗借款人的收入或資產,將被禁止發(fā)放貸款。如果發(fā)放個人無本金貸款造成壞賬,放貸機構將承擔審核不力的責任。從第二年開始,貸款人承擔的利率將增加。放貸機構必須根據貸款的“指數指導利率”來批準借款人的貸款,即放貸機構從該筆貸款獲得的利潤加上該筆貸款掛鉤的利率指數。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復蘇,監(jiān)管者開始單獨提高房貸利率。
  從去年開始,美國房地產交易量大幅上升,2012年美國住房銷售量增至465萬套,是2007年以來的最大增幅。去年11月,美國30年期房貸平均固定利率創(chuàng)下3.31%的最低紀錄,此后一路上升。當今年6月美聯儲暗示縮小QE規(guī)模后,6月25日出爐的Zilor房貸市場利率每周行情數據,顯示30年期固定房貸利率達到4.38%,達到2011年7月以來的最高;比一周前的3.88%上升50個基點,周升幅達到近25年來的歷史紀錄,目前依然處于4.3%左右的高位。
  哪個金融專家會說,貨幣發(fā)行量、利率、杠桿與房地產沒有關系?房地產只是單純的消費品?
  盛松成先生是統計與金融專家,對房地產金融理論想必心知肚明,但說房價只與供求關系有關,令人不解。
  除了貨幣政策外,中國房價飆升可以指責的地方頗多,如土地財政,如貧富差距,如視房為命的文化等等,但這些原因只有與貨幣原因相掛鉤,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沒有人為曾經的失誤道歉,缺乏反省的政府與市場,如何面對民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 要管住高房價就要管住貨幣 2013-07-24
· IMF對高房價警示非危言聳聽 2013-07-19
· 過度依賴土地財政使高房價更難破 2013-06-25
· 高房價真能讓窮人有房住? 2013-06-19
· “高房價有利窮人”論缺乏起碼溫度 2013-06-1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于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zhàn)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