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理財通將通過其提交的華夏財富寶基金贖回業(yè)務到賬時間調整為贖回的第二個工作日,意味著理財通暫停贖回“T+0”。
消息出來后,市場人士給出了各種解讀。有人認為這緣于基金公司墊資成本提高;有人認為這是監(jiān)管政策收緊對“寶寶理財產品”申購金額帶來的影響;更有離譜者認為這凸顯了“寶寶理財產品”的風險所在。
在筆者看來,對于理財通暫停贖回“T+0”不必亂加猜測,更不應過度解讀。改為“T+1”的贖回方式本身是一種正;貧w,貨幣基金產品都是“T+1”,證券市場賣出股票的資金提取也是“T+1”,“寶寶理財產品”一開始采取的“T+0”方式本身就“出格”了。
目前,監(jiān)管政策的收緊還基本停留在口頭呼吁層面,并沒有實質性變化。唯一變化的是一些商業(yè)銀行下調了快捷支付額度而已,但“寶寶理財產品”簽約銀行眾多,這對它們的影響并不大。
如果認為此舉凸顯了“寶寶理財產品”的風險,更是無稽之談。理財通、余額寶的投資組合多為協(xié)議存款且占比很高,如果一定要說有風險的話,除非是銀行倒閉的風險。但我國的銀行破產條例尚未出臺,現(xiàn)階段股份制銀行倒閉的幾率幾乎為零。因此,宣揚“寶寶理財產品”有投資風險,要么是不懂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要么是別有用心。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監(jiān)管部門還是大型銀行的“小動作”,都基本無礙“寶寶理財產品”的正常運轉,真正對它們構成根本威脅的是利率完全市場化。一旦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徹底放開,它們的套利空間就蕩然無存了。當然,到那時,我們也不應忘記它們對中國金融的良性攪局作用,以及對中國利率市場化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