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透明公開的意見征詢反饋環(huán)節(jié),是廣州公積金新政從決策到實施過程中的一大敗筆。
號稱“史上最嚴”、“全國最嚴”的廣州市住房公積金新政經過“一稿”和“二稿”的咨詢后,市場傳言8月起新政會實施。公積金新政征求意見稿二稿的內容較前一稿放寬尺度有限,主要體現(xiàn)在公積金貸款申請者“連續(xù)繳交”變成“累積繳交”,然而被公眾批評的公積金貸款二貸依然是禁止,以后公積金貸款只用一次即要失效,生生把換房客推向純商業(yè)貸款的懷抱里。
二稿與一稿相比,有些條款進步有限,有些內容退步卻非常大。比如在可貸款額度上,二稿比第一稿大幅度收縮,很難想象這是征求市民意見后的結果。那么,這樣的公共政策變化背后到底是哪只手在起著主導作用?到底是什么邏輯在強硬對抗著市民的真實意愿?
廣州公積金管理的決策機構是廣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一共30人,大部分是省、市直機關及事業(yè)單位、大型國企的人,能擠進來的民企代表有全國民企500強的立白集團、穗寶家具。但作為公積金繳存主體的普通市民,想進“30人小組”里暫時沒門兒。這樣的委員結構能夠交出什么樣的意見稿,可想而知。
要想改變這種不正常的情況,政府要向自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開刀,改組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將省、市直機關及事業(yè)單位、大型國企的委員比例壓縮至三分之一,民企代表和普通市民代表比例各提升至三分之一,攸關市民利益的重大公共政策變化自然要多聽普通市民的意見。不改組委員會,一切征求意見都是走過場,擺花架子,毫無意義。
當然,僅僅如此還不夠。在一稿和二稿之間,有一個征詢市民意見的環(huán)節(jié)仍然是可操作的空間。正是因為這一空間的客觀存在,且不透明,所以我們看到二稿相對于一稿進步有限,退步很大,這同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二稿出爐時,公積金中心稱有1361人次反饋了意見。就筆者所接觸到的網絡聲音以及身邊親友的意見,基本都是反對居多,但是我們看到的二稿依然“堅挺”。試問,這樣的征詢意見有什么作用呢?還有,既然有“1361人次反饋了意見”,那么,都是要求政府繼續(xù)收緊額度的意見嗎?公積金中心可否在尊重市民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公布這些意見。說實話,我確實懷疑這里面有貓膩。
更有甚者,新聞報道稱關于公積金貸款申請者“連續(xù)繳交”變成“累積繳交”,是幾位比較熟悉職工情況的委員在討論新政時“突然想到,年輕人可能會因為跳槽或企業(yè)倒閉,斷供幾年,因此將‘連續(xù)繳存’改成‘累積繳存’”,其實這樣的意見在本地媒體上已經刊發(fā)了好幾篇評論文章,委員們怎么居然在“突然想起”的狀態(tài)下才提出這一點修改意見。如果委員們“沒有突然想起”,二稿就連這一點可憐的進步都沒有了,廣大市民讀到這樣的新聞細節(jié)是不是想想就有點后怕。
由此可見,整個所謂征求意見的過程,對于外部信息的吸收與反饋其實是非常抵制的,整個委員會的運轉體系也是非常封閉低效的。缺乏透明公開的意見征詢反饋環(huán)節(jié)也是廣州公積金新政從決策到實施過程中的一大敗筆。
就公共政策的轉變推出征求意見稿本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外部環(huán)境、經濟數(shù)據(jù)有了變化,政策當變則變。政府要做的是把自己的難處說清楚,擺數(shù)據(jù),講道理,充分相信市民的判斷力。而市民對于自己的合理利益則起而爭之,雙方博弈之后達成共識,政策推進起來才會順暢,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唯領導意志,以簡單粗暴方式,不惜操弄民意,強行進行政策修改,當時很爽,民意卻埋下怨忿,后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