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津貼不能只“看上去很美”
2014-07-25    作者:劉白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字號

  近期,高溫席卷全國近半省份,高溫津貼的話題也引發(fā)熱議。據(jù)中新社7月24日的報道統(tǒng)計,目前全國至少已有27個省份明確制定了高溫津貼標準,北京、天津、浙江、寧夏等地今年剛剛對標準進行了上調,但更多的地方標準卻是數(shù)年甚至十幾年未漲。

  高溫補貼因地制宜,各地不會有整齊劃一的標準。但觀察可見,即便是對室外高溫作業(yè)補貼最高的省份,月津貼也就是200多元;即便是對高溫津貼管理最為動態(tài)化的地區(qū),若參看調整頻率,其漲幅也要低于通貨膨脹和CPI上浮。無論基于何種考慮,這都與烈日下高強度的勞動不相稱。

  除了補貼微薄、調整滯后,高溫津貼能否真正“落地”也成了問題。雖然國家層面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已于2012年修訂,但用人單位對補貼“躲貓貓”的手段卻很多。比如,為了規(guī)避溫度紅線,把車間溫度計永遠調在33℃以下;為了規(guī)避現(xiàn)金補貼,用綠豆湯、飲料等代替津貼。由于約束軟性和維權無門,一些企業(yè)將高溫津貼視為一種“可發(fā)可不發(fā)”的福利,完全沒有在守規(guī)奉法的意義上看待它。與之相應,很多高溫作業(yè)者表示,高溫津貼就像“畫餅”,只是“看上去很美”。

  高溫津貼調整慢、落地難的尷尬,正展現(xiàn)了底層權利伸張的困境。坦率說,高溫津貼的目標人群——工地上的建筑工、高溫車間里的操作工、馬路上的清潔工等人群,在其他方面也是維權上的弱勢群體。他們一方面因缺乏順暢的維權渠道,從而實際上承擔了勞動者權益保護制度設計漏洞的成本,一方面又沒有充分的話語權,最終只能在公眾議題的討論中扮演“被關懷者”的角色。只有每年夏天,當高溫津貼隨著時令被列入媒體的“報道選題”時,人們才能聽到他們零星的申訴,在其他時間里,他們都是沉默的甚至“不存在”的群體。

  不存在,是指權利的邊緣化,公共討論中的不在場。它也反過來解釋了一個現(xiàn)象:為何年年夏天都有高溫作業(yè)者待遇不公的呼吁,卻罕見針對津貼維權成功的報道;為何高溫津貼的基本規(guī)則已經在國家層面確立,很多地區(qū)卻還八年、十年甚至十七年不上調補貼標準;為何真正的高溫作業(yè)者只能領取微薄津貼,而坐在空調房里的人卻可以“參照”標準領取高額補貼。標準偏低、落實不暢和分配不公,是很多針對一線勞動者的福利中都存在的問題,而目標群體的弱勢地位,則讓這些問題一直沒有被矯正的推力。

  有專家建議,各地應該建立高溫津貼動態(tài)調整機制,也有媒體呼吁,應加大對企業(yè)監(jiān)管,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都應該提上議程。但若從高溫勞動者的視角看,其實更應該給他們搭建兩個平臺——說理的地方和說話的地方。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shù)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 高溫津貼需要一次“秋后算賬”
· 高溫津貼落地還需執(zhí)法給力
· 高溫津貼是福利更是權利
· 工作場所溫度未能低于33℃企業(yè)需發(fā)高溫津貼
· 福建為勞動者支付夏季高溫津貼
 
頻道精選:
· 【思想】解決企業(yè)融資難要標本兼治 2013-06-14
· 【讀書】砸碎束縛中國企業(yè)發(fā)展的十條枷鎖 2014-07-25
· 【財智】創(chuàng)業(yè)板跌百點 21億資金大宗交易平臺揀貨 2014-07-24
· 【深度】MH17墜機加大世界經濟下行風險 2014-07-25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xié)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