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新年伊始,微信上便是一片由抄襲問題引起的“道歉潮”。《羅輯思維》因“盜版”原創(chuàng)者王路的稿件而道歉;《中國企業(yè)家》雜志因未按規(guī)定使用《財新》的稿件而道歉,且要求《每日經濟新聞》就不署名使用自家稿件而道歉……有媒體稱,“1人原創(chuàng),99人抄襲”,成了微信公眾號的真實寫照。
微信借助打通QQ、電話通訊錄的優(yōu)勢,擁有了巨大的社交黏性,成為天然的護城河,用戶群如同滾雪球一般迅猛增加,至今已突破7億。而在微信快速崛起之后,用戶對其依賴性也非常大,每天都要通過微信與好友交流溝通,閱讀公眾號和朋友圈的內容。據統(tǒng)計有四成用戶表示,用于微信的流量占到全部流量的30%以上。平均每天打開微信10次以上的用戶超過55.2%,微信重度用戶比例接近四分之一,他們每天打開微信次數超過30次。
顯然,對于許多人來講,微信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滲透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在他們每天閱讀、轉發(fā)的大量文章里,真正的原創(chuàng)內容占比很小,抄襲內容則占據絕對比例。而媒體揭露的數據顯示,微信公號面臨“1人原創(chuàng),99人抄襲”的尷尬局面,原創(chuàng)者費盡心血創(chuàng)造出來的內容,被抄襲者輕而易舉的盜走,改頭換面變成自己的東西,并從中獲益匪淺。
微信公號已經形成賺錢模式,大V依靠積累大量粉絲匯集人氣,從而吸引廣告投入,借助粉絲的閱讀和點贊獲取廣告收入。對于許多大V來講,擁有高名氣和龐大粉絲數量,但自己的原創(chuàng)能力有限,難以每天持續(xù)更新原創(chuàng)內容,采取“拿來主義”則是最快捷的方式,而且抄襲成本低廉,被發(fā)現的概率小,投訴手續(xù)繁瑣,賠償金額少,都是在縱容抄襲者肆無忌憚地抄襲。
目前抄襲成風、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司法維權也不給力,保護知識產權的難度非常大。而不管是線下,還是網絡上,盜版抄襲都長期沒有被遏制住,運動式打擊只能起到短暫效果,無法實現長效機制。微博時代就曾經遭遇公眾號抄襲成風,如今微信時代再次墮入抄襲深淵,亦凸顯打擊抄襲行為任重道遠,萬萬不可懈怠。
微信平臺的商業(yè)化正在逐步實現,從之前的游戲產品、電商入口,到如今試水的微信廣告,微信正在想辦法將巨大的流量變現,換成白花花的銀子。商業(yè)化是微信的必經之路,大量公眾號則是微信聚集人氣的法寶,雙方已經形成互利關系,微信不應視而不見,需要采取措施維護原創(chuàng)者的利益,打擊抄襲行為,清理微信公號泛濫成災的抄襲亂象,別讓抄襲毀了微信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