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永遠漲價的樓市嗎?
    2007-09-13        來源:人民網

  偶讀一段子:一位老兄的媳婦生小孩,當得知是“貴子”時,不禁在產房外“仰天長嘯”,淚如雨下:“完了完了,一套商品房又沒了!”杜撰也好,夸張也罷,令人啞然失笑,又是對高昂房價的苦澀嘲諷。 |
  回顧近兩年各項房產調控措施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從上調房貸利率開始,“國六條”、九部委“十五條”、外資限炒令、二手房轉讓所得稅、提高土地有償使用費等等,一直就沒間斷。調控對象上至地方政府、銀行、開發(fā)商,下至炒房投機、普通消費者,更延展到“境外投資客”?v觀近兩個月的房價數據,有的地區(qū)再度回到“緩漲”趨勢,少數一線城市還是“牛氣”十足,只有申城房價緩慢微跌。對此,有官員稱“達到調控預期”,但普通百姓的感受顯然不那么“對稱”……
  調控措施目不暇接,各地房價高位盤旋,買不起房呼聲并未間斷,究竟應如何理解?
  事實上,自房產調控號角吹響伊始,所有措施便都是建立在“穩(wěn)定房價”這一大前提下。高層將“穩(wěn)定”作為調控根本,一是在考慮各方利益,二是避免樓市“大起大落”。可是,“穩(wěn)定房價”既不涉及限漲,更不意味著價跌,在房產利益集團眼中,好似看到了變通博弈的“空間”。
  既然“暴利情結”未死,地產商們便負隅頑抗。在去年“不給窮人蓋房子”、“房產品牌就應該暴利”遭猛烈口誅筆伐后,房產大鱷今年話鋒一轉,又稱“房地產業(yè)并不是暴利行業(yè)”、“都是政府說了算,我們只是當丫環(huán)的”。可當財政部公布39家房地產企業(yè)隱瞞利潤超過一半時,詭辯已然不攻自破。再看一些地方的新樓盤,依舊進行著“逼宮”式漲價,透著“過這村沒這店”的強橫。面對“雙70%”政策,售樓小姐們更拋出“落實小戶型、成本必大漲”,“大戶型減少、物以稀更貴”的新忽悠!聯(lián)手強撐,不甘示弱,地產商們好似成了“滾刀肉”!
  眼看著房價高位上行,老百姓也陷入了“思想斗爭”。如果對房產暴利心有不甘,不買房就得承受水漲船高的房租費,彷佛是在替別人“還房貸”;而那些買了房子的,心里倒是“踏實”了,可幾十年的“房奴”也做定了。躊躇猶豫之時,房價絲毫“不等閑”。看著雨后春筍般的大樓,反復掂量著自己的荷包,買不買房成了“進退兩難”,中低收入者只有“望房興嘆”。更有甚者,買房也要“愚公移山”,老中青三代“接力還貸”。買房話題,怎一個苦字了得!
  至于某些地方政府,在房產市場中的角色同樣很微妙。眼見一塊本不起眼的地皮,動輒就能拍賣多少個億;看著地產投資與消費,拉動GDP的事半功倍;一些地方政府彷佛逮到了“聚寶盆”。因而,對于地產調控,常常是消極應對。面對加大中低價位商品房用地供應的倡導,有的地方卻在緊縮土地投放,人為制造“地荒”。面對謹防地產投資過熱的提示,一些二、三線城市依舊熱衷上“大項目”,絲毫不限制“投資客”。面對“雙70%”中小戶型政策,更有人說:這不符合本地“消費習慣”,應由地方自行“靈活掌握”。不客氣地說,不少地方始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還與地產商“關系曖昧”,不僅使宏觀調控大打折扣,更是在變相助推房價,甚至成了房產利益集團的“靠山”!
  房子終究是給人住的,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合理價值。投機炒作與價值偏離,或許能夠短期得逞,但只要存在泡沫,那遲早會破。事實上,央行近幾個月的調查顯示,公眾購房意愿正在呈下降趨勢。在許多地方每平方米房屋均價已是人均月收入的三倍乃至更高的情況下,真不知仍在鼓吹房價還將繼續(xù)“高歌猛進”多少年的“專家”安的是什么心!而在房價高啟、“房奴”悲哀、地產商“盆滿缽滿”的背后,社會金融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央行日前發(fā)布《2006年金融穩(wěn)定報告》,實際已經對相關問題做出了風險預警。股市上有句名言:沒有永遠上漲的股票。推而論之,會有永遠漲價的樓市?面對高層的良苦用心,奉勸某些仍在頑抗博弈者,小心“物極必反”,世上可沒有“后悔藥”!如若不信,不妨看看最能“燒錢”的美國,其樓市還不是難逃“硬著陸”?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