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破百”的國際政治意義
    2008-01-04    張國慶(北京 學者)    來源:新京報
  油價破百似乎是一個新起點。人類將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是沿著加劇資源競爭的道路走下去,從而導致更多的暴力沖突和災難,還是選擇以合作的方式管理全球的資源?
  僅僅是在幾年前,人們還在議論油價能否漲到每桶30多美元的可能性,而今,這種談話已迅速成為歷史。隨著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一個更加微妙的大國關系和地緣政治新時代正被改變。
  美俄關系的演變就是很好的例子。曾幾何時,身負巨額外債,可謂內憂外患的俄羅斯,也不得不對美國人笑臉相迎。精通“柔道政治”的普京總統(tǒng)很清楚韜光養(yǎng)晦與復興俄羅斯的關系。在缺乏底氣的時候,他寧愿以退為進。
  普京也許應該“感謝”布什政府,正因為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伊朗核問題等一系列與石油天然氣產地息息相關的問題的涌現(xiàn),使得這些地區(qū)的地緣政治形勢急劇惡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油價的節(jié)節(jié)上揚。就連美國媒體都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普京堅定不移地大打能源牌,而俄羅斯也因為油價上漲獲益頗豐,使得經濟底氣越來越足,政治調門也隨之強硬起來。而事實上,在美俄結構性矛盾之中,能源問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說,油價的上揚也反映出過去幾年國際形勢的演進。戰(zhàn)爭疑云,地緣政治危機,加之能源供應緊缺,使得各國都將能源安全作為國家安全和“發(fā)展安全”的重要保障,許多國家都在精心布局著自己的能源外交體系,其間有交鋒,有合作,也有默契。
  而對美國來說,它所面對的三大挑戰(zhàn)是“空洞危機”、“反美國家”和“能源戰(zhàn)爭”。就油價過百而言,直接的“導火線”是尼日利亞和阿爾及利亞等地發(fā)生的暴力事件,而這也恰恰驗證了一些美國學者所擔心的“空洞現(xiàn)象”。也就是說,那些落后的、或者局勢不穩(wěn)定的地區(qū),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美國的國際政治經濟布局,而一旦恐怖主義滲透其中,情況就更不樂觀了。
  與此相關的,就是讓布什政府頭疼的“反美國家”的問題。近年來,美國與委內瑞拉、伊朗等產油大國關系緊張,而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戰(zhàn)爭等問題上的表現(xiàn)也引發(fā)了許多國家和民眾的反感,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油價,也影響到美國的全球能源戰(zhàn)略。
  不僅如此,伊拉克戰(zhàn)爭還被視為一場能源戰(zhàn)爭,就連格林斯潘都直截了當地指稱布什打伊拉克醉翁之意在于油。盡管布什政府拒絕承認伊戰(zhàn)的能源意義,但這件“皇帝的新裝”已經在事實上產生了負面影響,一方面激發(fā)了伊拉克反美勢力的斗志,另一方面也提醒各國要更投入地進行能源外交和能源博弈,從而使得國際關系更趨微妙,也在客觀上抬升了油價。
  油價攀升正在產生馬太效應。那些因高油價而得益的國家和利益集團,在國際和國內事務中的發(fā)言權大大增加,而過度依賴油氣進口的國家,則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參與到能源斗爭中去。
  這也部分地驗證了邁克爾·克萊爾關于“資源戰(zhàn)爭”的論斷:在21世紀的頭幾十年中,戰(zhàn)爭將不是圍繞意識形態(tài)、而是圍繞資源進行,各國將為爭奪對日漸減少的重要資源的控制權而戰(zhàn)斗,而能源也將成為各國在制定對外政策和處理外交關系時所必須認真考慮的因素。
  油價破百似乎也僅僅是一個新起點。而最終,人類將面臨何去何從的選擇:是沿著加劇資源競爭的道路走下去,從而導致更多的暴力沖突和地緣政治災難,還是選擇以合作的方式管理全球的資源?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