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yè)戰(zhàn)略投資者的作用值得肯定
    2009-01-09    作者:沈洪溥    來源:新京報

  中國股市剛跌跌撞撞地走過一年多的“熊市上半場”,在進入牛年的頭一個交易周,便突然“屋漏偏逢連夜雨”———先有瑞銀(UBS)全部減持了三年前的中國銀行戰(zhàn)略配售股份,接著又有美國銀行、李嘉誠基金大筆拋售建行股票,拖累有關銀行股二級市場表現持續(xù)萎靡,“國家隊”這邊廂不停手地托市幾乎都沒人理會。這還不算完,據媒體披露,除了腿腳利便的幾家,另外一些外部戰(zhàn)略投資者的解禁籌碼也可能有松動跡象。風雨欲來,自然不乏好心人的提醒———“對中資銀行戰(zhàn)略投資者退出應有準備”。
  筆者以為,評價戰(zhàn)略投資者引進效果的標準,應該是引資的目的是否已經實現,引資的效果是否明顯。

  引進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當然不是所有中資銀行的必然選擇。但毫無疑問,我國國有商業(yè)銀行改革確實具有特殊性,而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的“進入”,對國有商業(yè)銀行改革是具有獨特且積極作用的。如果以歷史視角分析,國有商業(yè)銀行股改話題其實并非進入新世紀的新話題,國內理論界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即已提出,但長期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遲遲不能破題。
  只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金融改革、銀行改革才有了實質性動作,并從交行啟動試點,中行、建行、工行股改隨即跟進,國內商業(yè)銀行改革全面進入快車道。金融領域已有的改革實踐充分說明,包括銀行業(yè)改革在內的我國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閉的條件下自行啟動,更難以完全依靠中資金融機構內部驅動自身機制轉換來順利完成。鑒于原有計劃體制所具有的驚人慣性,必須由包括外資在內的外部力量來推動。
  事實上,戰(zhàn)略投資者進入后,對提升外部資本市場投資者對我國商業(yè)銀行改革發(fā)展的信心,實現順利上市融資、補充資本,從而成功地抓住有利的景氣周期時段,實現規(guī)模和利潤的跳躍式增長等,確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再看引資效果,在與戰(zhàn)略投資者的合作過程中,我國的商業(yè)銀行獲得了更為開闊的視野、先進的管理技術,并據此在國內和國際推進橫向一體化(如綜合經營)與縱向一體化(如海外并購)。以中行為例,根據公開披露的報告,該行在公司金融領域,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簽署了供貨商融資項目銀行間協議,又在富登金融的協助下在上海、福建兩地開展中小企業(yè)金融服務模式試點;在私人銀行領域,與瑞士銀行在產品開發(fā)、定制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治理領域,中行、建行等這些昔日專業(yè)銀行或政府背景濃厚的國有商業(yè)銀行,并未因“國字號”的高門檻而傲慢地對待投資者,反因外資在股改初期的介入,迅即成功搭建了國際化的公司治理結構,并積極采取國際通行的形式,來推進股東參與公司決策。再以中行為例,在其2008年度半年報當中就曾提到,“首次通過視頻會議形式在京港兩地召開年度股東大會,為股東直接參與公司重大決策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僅就這一點而言,引資后的銀行甚至可能比部分多年卻仍不死不活、不思進取甚至勇于變臉、欺詐的A股上市公司們要強過許多。
  可見,我國商業(yè)銀行引進外部戰(zhàn)略投資者確實起到了應該起到的作用,其進入、退出的程序也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時過境遷,隨著國內經濟金融制序漸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國內部分市場主體或許也愿意并能夠逐步承擔起戰(zhàn)略投資者的使命和責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