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近日,商務部會同財政部、發(fā)改委啟動了國產凍豬肉的收儲工作。商務部表示,收儲工作可發(fā)揮“蓄水池”作用,有利于穩(wěn)定生豬生產,保護養(yǎng)殖戶利益,促進生豬及豬肉市場穩(wěn)定發(fā)展。(6月14日《新京報》) 兩年左右的時間,豬價及肉價從暴漲到暴跌完成了一次價格輪回。眼下豬價暴跌固然有經濟大環(huán)境的因素,但正如眾多專家所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供過于求,亦如兩年前豬價暴漲主要緣于供小于求。價格暴漲與暴跌往往是一前一后的因果關系,因此,無論消費者還是養(yǎng)殖戶都不愿意看到肉價大起大落——眼下暴跌的行情固然有利于消費者,但就像很多人所擔心的那樣:說不定一兩年后肉價又將暴漲,又有很多低收入者吃不起豬肉。
此時的豬價暴跌,不僅讓人想起兩年前的豬價暴漲,還讓人想起當時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的一系列調控措施:加息、補貼生豬養(yǎng)殖、補貼能繁母豬養(yǎng)殖,目的無非是鼓勵生豬生產,擴大供給,平抑肉價。調控政策的初衷當然值得肯定,但情急之下,有關方面似乎忽視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干預市場所暗藏的風險,這種風險就是,政府即使是出于好意而“刺激”市場,也會在客觀上干擾市場的內在規(guī)律和秩序,讓豬價及肉價偏離正常的運行軌道而出現(xiàn)大漲大跌。 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當市場供小于求之時,市場末端的豬肉供應短缺、價格上漲,會迅速傳遞至生豬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再傳遞至母豬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由于養(yǎng)豬行業(yè)市場化充分,進入門檻非常低,在有大利可圖的情況下,政府即使不給補貼,人們養(yǎng)豬的積極性已經很高;如果政府此時出臺刺激措施,人們養(yǎng)豬的積極性過于旺盛,必然導致母豬和生豬養(yǎng)殖非正常過快增長,并必然導致將來豬價及肉價暴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眼下豬價暴跌的“禍根”,早在兩年前就已埋下。 實際上,當年有很多專家學者一再強調上述“常識”,預言未來豬價暴跌,并對有關方面的調控政策提出了質疑。比如“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先生曾在2007年7月26日《南方周末》上撰文指出:“豬肉供需問題,市場機制是可以調節(jié)的,政府不要太多操心。市場大起大落往往就是政府操心操出來的!边z憾的是,在從上到下一片補貼養(yǎng)豬的熱潮中,這些有識之士的聲音顯得那樣微弱,筆者一位身為經濟學博士的朋友,也因為質疑政府的補貼措施而挨批,原因是彼時的質疑“不合時宜”。 即使彼時的質疑“不合時宜”,那么當豬價暴跌的預言不幸成為現(xiàn)實,此時回頭反思當年的調控措施,就應該是“正當其時”的。當豬肉價格一直在暴漲暴跌的怪圈里上下折騰,我們必須對相關政策予以反思,審視其是否有失當之處,以期汲取教訓,引以為戒,并將其轉化為政府駕馭市場的能力。這種反思乃至政策上的調整,遠比拿儲備肉來被動應付有意義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