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審計工作報告,都備受社會關注。公眾不只關注出了哪些問題,怎樣查處,更希望看到審計這道“鐵閘”,是如何清除侵蝕公共財政的病灶和痼疾,為國家經(jīng)濟安全保駕護航的。
展讀24日審計署公布的審計工作報告,這些公眾的期待有了回應。
在55個中央部門預算執(zhí)行情況審計中,審計報告點名批評了19個部門存在的問題,審計署也“榜上有名”。審計署把自身存在的問題寫進審計報告并向社會公開,這在審計報告中還是第一次。
審計部門是公共財政的“看門人”,受納稅人之托捍衛(wèi)公眾利益。目前,全國審計隊伍有8萬人。這支隊伍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難免受到這樣那樣的誘惑、干擾。
正如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所說,審計機關是一個承擔法律賦予審計職能的專門機關,你自己都做不到怎么去審計人家呢?正人先正己,作為政府組成部門,當然要毫無例外地接受方方面面的監(jiān)督,既包括財政監(jiān)督、紀檢監(jiān)察等部門的監(jiān)督,也包括自己對自己的監(jiān)督。將監(jiān)督的“電筒”照向別人也照向自己,審計結果才會更加公正,更加令人信服。
除了自查自糾,審計的“電筒”也開始從“前臺”照向“后臺”——在嚴肅查處嚴重違法違紀問題的同時,注重揭示和查找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漏洞。今年的審計報告沒有像往年那樣列舉很多個案,而是對一些共性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比較透徹的分析,并在解決問題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比如,在以往對地方財政或專項資金審計時,審計部門多是關注擠占挪用中央?、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問題,而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很少涉及。今年審計報告立足挖“病灶”,旗幟鮮明地提出現(xiàn)行財政體制存在的“基層政府自主調控財力較少,地區(qū)間財力不夠均衡,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夠規(guī)范”三大痼疾,并提出了因應之策。這樣做,更有利于把局部“點”上出現(xiàn)的問題,放到宏觀的層面上進行剖析,追根溯源,堵住制度上的缺失與漏洞,更有利于從源頭上解決“屢審屢犯”這一“老大難”問題。
審計的根本目的是“免疫”。監(jiān)督從“前臺”移向“后臺”,從“事后”轉向“事前”,加強建設“免疫系統(tǒng)”,前移審計關口、增強審計效果,是審計部門近年來的努力方向。從今年的審計報告看,在審計的方式上,審計部門也正力求變革,更加注重時效性。以往的審計大都是事后審計,往往是項目建完了,問題也發(fā)生了,損失難以彌補。而今,為了起到“免疫”作用,審計部門提前介入,對國家新增投資項目進行跟蹤審計。通過加強跟蹤審計,保證中央政策的執(zhí)行和國家重大投資項目不出問題、少出問題、至少不出大問題。這種“邊審計、邊整改、邊規(guī)范、邊提高”的做法,無疑對預防國家資金“跑、冒、滴、漏”具有積極作用,切實發(fā)揮審計保障國家經(jīng)濟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
堅守審計這道“鐵閘”,用鐵面無私的審計,維護公共利益,促進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推動制度建設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是黨和政府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