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份以來,影響我國CPI的因素更加錯綜復雜。一方面,隨著一系列低于市場預期的經濟數據的出臺,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紛紛調低了經濟增長預期,對于銅、鋁、鉛、鋅等大宗商品價格形成巨大壓力,許多經濟學家以及市場人士做出美國經濟要二次衰退的判斷;另一方面,受俄羅斯等國持續(xù)干旱、歐洲和美國農業(yè)主產區(qū)持續(xù)高溫,以及俄羅斯政府宣布限制糧食出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國際市場許多農產品大幅上漲。筆者認為,進一步加強通脹預期管理是個中長期的問題。 首先,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糧食價格長期的趨漲決定了應對通脹是一項中長期的任務。 從勞動力成本的角度看,隨著我國大規(guī)模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接近尾聲,我國的人口高紅利時代即將面臨終結。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將面臨經濟學界所說的“劉易斯拐點”:即多數發(fā)展中國家要經歷一個二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其突出的特征是農村勞動力的剩余為工業(yè)化提供廉價的勞動力供給,工資增長緩慢;這個過程將一直持續(xù)到勞動力從無限供給變?yōu)槎倘,此時工業(yè)若要繼續(xù)吸納勞動力,就必須提高工資水平。未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將成為長期現(xiàn)象,這必然會帶來成本拉動型的通脹。從糧價角度看,全球糧食需求逐漸大于供給將是中長期趨勢,糧價總水平中長期將呈上漲趨勢。從糧食的需求看,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口糧,二是飼料,三是工業(yè)。從口糧角度看,隨著各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口糧的需求增幅將逐漸趨緩,甚至下降;從飼料角度看,隨著各國居民飲食結構的升級,對于肉類食品的消費將逐步增長,從而帶來動物飼料行業(yè)對于糧食的巨大需求,原因就在于吃1斤豬肉相當于消耗6斤糧食、吃1斤牛肉相當于消耗13斤糧食,這將對沖并遠遠超過口糧需求的下降;從工業(yè)角度看,隨著全球能源價格的上漲,生物質燃料的推廣將進一步加大對糧食的需求。從糧食的供給看,一方面,土地的稀缺性決定了耕地面積的有限,另一方面,自然條件的多變造成糧食生產的局部不平衡,甚至會導致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糧食供給、需求的情況決定了從中長期看,糧食價格總水平將呈現(xiàn)中長期的上漲趨勢。 其次,從中短期的角度看,貨幣因素使我國面臨著巨大的通脹壓力,而全球性糧價暴漲可能成為通脹加劇的重要誘因。 從國內情況看,2009年,我國商業(yè)銀行信貸增長達到9.6萬億元,是2007年的3倍多。即使是今年以來貨幣當局開始對信貸進行收縮,但月貸款增量仍維持在6000多億元的水平。隨著國家對房地產以及“兩高一資”行業(yè)的調控與收縮,相當一部分資金必然要轉移并尋找新的投資出口,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今年以來頻頻出現(xiàn)農產品被爆炒現(xiàn)象。另一方面,從居民儲蓄存款結構看,居民的流動性意愿反映了較強的通脹預期。經驗表明,居民儲蓄由銀行存款轉向其他資產配置渠道時,都會經歷一個儲蓄資產的流動性提高、活期存款占比上升以利于儲蓄轉移的資金活化過程。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顯示,2010年上半年新增住戶存款和非金融企業(yè)存款中,活期存款占比分別為45%和52%,比上年同期分別高10個和6個百分點。相對于M1、M2等指標,居民活期存款余額更能反映居民對通脹的預期。事實上,通脹嚴重的2007年,我國居民也是出現(xiàn)了活期存款大幅提升的情形。根據北大經濟研究中心的有關研究,目前我國居民流動性偏好為39%,與2007年末流動性極度泛濫時的水平已經不相上下。從國際情況看,隨著各國降低了對經濟增長預期的預期,美國、歐洲、日本等繼續(xù)維持目前寬松的貨幣政策,尤其是美國,市場預期其年內有可能加大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力度。近期糧價的暴漲,盡管有自然災害因素,但這里面更離不開寬松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巨額投機性國際資金的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