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曲濕地是青藏高原濕地面積較大,特征明顯,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高寒沼澤濕地,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濕地之一,濕地保護區(qū)總面積37.5萬公頃,保護區(qū)內泥炭儲量豐富,達15.9億立方米。再加上瑪曲縣境內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澤濕地,構成黃河上游完整的水源體系。但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荒漠化,黃河首曲濕地面積曾嚴重萎縮,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40多萬公頃萎縮至上世紀末的30多萬公頃。
|
瑪曲一處濕地,斍鷿竦貒乐匚s的狀況得到初步控制,但治理難度仍然很大。本報記者屠國璽
攝 |
地處三江源地區(qū)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幾個縣區(qū)的名字都與河流有關系。黃河從發(fā)源后的第一個大彎就是瑪曲縣,而瑪曲就是藏語“黃河”的意思;和瑪曲相鄰的縣區(qū)碌曲縣境內有著高原神湖“尕海湖”,而碌曲這個縣名就是黃河最大支流洮河的藏語;聞名中外的拉卜楞寺所在地夏河縣,縣名就直接是以流經當地的大夏河而命名……
甘南州境內,有黃河、白龍江、洮河、大夏河及其122條支流發(fā)源或流經,州內水域面積達44.75萬畝。特別是黃河在甘南州內瑪曲縣流經433公里,徑流量占黃河源區(qū)總徑流量184.13億立方米的58.7%,被譽為“黃河蓄水池”和“中華水塔”,是維系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生態(tài)安全的天然屏障。
近日記者跟隨“隴原環(huán)保世紀行”記者采訪團走入這片遍布濕地、草原和森林的高原,看到這片土地因為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生態(tài)破壞,在這里生態(tài)修復和保護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首曲濕地大面積干涸萎縮
瑪曲,是藏語“黃河”的意思,黃河也在這里轉了第一個大彎,因此,也被稱為“黃河首曲”。瑪曲縣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黃河從青海省久治縣門堂鄉(xiāng)流入瑪曲縣木西合鄉(xiāng)境內,環(huán)流該縣七鄉(xiāng)一鎮(zhèn)復入青海省,流程達433公里。該縣境內黃河支流眾多,其中一級支流達27條之多,二、三級支流多達300余條。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充區(qū)和調蓄區(qū),素有“高原水塔”之稱號,被譽為“地球之腎”和“天然蓄水池”。
在記者采訪期間,當地發(fā)生了氣象站建站以來最大的一場降雨,降雨造成5人死亡、1.2萬人受災。在這場降雨過后,記者來到了濕地面積較大的阿萬倉鄉(xiāng),雨后的陽光把濕地照耀的異常美麗,但在平日里,許多沼澤濕地都大面積干涸。
由于水土流失和干旱荒漠化,黃河首曲濕地面積曾嚴重萎縮,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40多萬公頃萎縮至上世紀末的30多萬公頃。
瑪曲縣畜牧獸醫(yī)林業(yè)局副局長楊林平介紹說,沙化和干旱導致黃河首曲濕地地下水位下降,降水量、河流量減少,境內數千泉眼已經干涸,黃河的27條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常年干涸,另有不少河流成了季節(jié)河,大部分山谷的小溪絕流,數百個大小沼澤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沼澤濕地大面積干涸,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調節(jié)氣候、保護牧草的能力大大減弱,旱、雹、風雪等自然災害頻發(fā)。
首曲濕地大面積干涸萎縮,致使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植物種群大量消失,瑪曲縣副縣長拉毛草介紹說,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關資料考證,瑪曲各類珍稀動物達230多種,但目前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存國家規(guī)定的保護種類140多種,減少近90種。
同時,瑪曲縣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的出現(xiàn)退化,沙化草場面積達80萬畝,其中沙丘面積10.5萬畝(流動沙丘5.1萬畝)。
記者在當地出現(xiàn)流動沙丘的河曲馬場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場之中,出現(xiàn)了連片的沙丘,草地沙地交界地帶青草稀疏,沙丘上沒有任何植物生長。一些草地甚至被包圍在沙丘當中,隨時都有被沙化的危險。
瑪曲縣河曲馬場五隊牧民老寶就是草地沙化的受害者之一。他的草場總面積是2200多畝,現(xiàn)在沙化的面積越來越大,已經占到了他草場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耙郧澳莛B(yǎng)500多只羊、200多頭牛,現(xiàn)在沙化的面積越來越大,只能養(yǎng)200多只羊和100多頭牛!崩蠈氄f。
楊林平介紹說,瑪曲草場上沙丘分布正由以前的斑點狀分布的半固定、半沙漠,向現(xiàn)在集中連片全沙化和流動沙丘演變,全縣已經出現(xiàn)了36處大型沙化點,沙丘高度達12米至15米,并出現(xiàn)了沙蜥、沙蓬等典型的沙生動物和植物。這些黃河沿岸的沙丘已形成長達220公里的沙丘帶,并且沙化面積還以平均每年3000多畝的速度遞增。
據了解,超載過牧是形成沙化的重要原因。楊林平介紹說,瑪曲縣天然草原理論載畜量為166萬個羊單位,實際載畜量為理論載畜量的2倍多,加之鼠類和旱獺數量逐年增加,對草原植被破壞很大。
草場退化、沙化導致草地生產力日益下降,天然草原牧草平均產量由80年代初的每畝400公斤左右下降到現(xiàn)在的300公斤,植被覆蓋度降至75%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趨勢;牧草高度下降到10厘米左右,鼠蟲害面積達386萬畝,“黑土灘”面積達75萬畝,并呈逐年擴大趨勢。草地沙化嚴重導致可利用草場逐年減少,瑪曲縣統(tǒng)計顯示,沙區(qū)2500多個牧民、16.8萬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區(qū)。
據了解,草原逐步退縮,致使許多小河干涸,對黃河水源的涵養(yǎng)和徑流的調節(jié)作用減弱。加上黃河沿岸草地萎縮增加了黃河泥沙量,每年向黃河輸入的泥沙量達50多萬噸,河床逐年抬高,促使黃河頻繁改道,將會對黃河中下游造成影響。
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鳥類被路過的汽車撞死
盛夏,甘南草原牧草茂盛地生長、翠綠欲滴,尕海湖水天一色,波平如鏡。藍天碧水間,黑耳鳶在尕海湖上空盤旋,棕頭鷗、鳳頭鸊鷉等鳥類在湖面上來回穿梭、捕食嬉戲。
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尕海保護站副站長張勇說,這是他在保護站工作六年多以來見過的候鳥聚集最多的一年。
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境內,是我國少見的集森林和野生動物型、高原濕地和野生動物型、高原草甸和野生動物型三重功能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區(qū)。
保護區(qū)地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是黃河重要支流洮河和嘉陵江重要支流白龍江的發(fā)源地,是黃河的重要補水區(qū)和引洮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特別是尕海濕地,是我國特有高原濕地類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深遠意義。
據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局長袁峰曉介紹,1995年、1997年和2000年,尕海湖先后三次出現(xiàn)干涸,此后國家加大了對尕海湖濕地的保護力度。當地政府和保護區(qū)管理部門通過采取筑壩引水、核心區(qū)圍欄育草、禁牧休牧等一系列的生態(tài)保護措施,尕海湖區(qū)周邊60%以上已經干涸的山泉恢復出水,尕海湖面積由上世紀90年代的480公頃恢復到現(xiàn)在的2170公頃,為原來的4.5倍,尕海濕地出現(xiàn)恢復性增加。
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尕海濕地水草豐茂、水生生物豐富,常年棲息在尕海湖邊的一些珍稀鳥類數量也在增加。袁峰曉介紹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從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今年的319只,約占全國分布總量1800只的17.7%;另一種珍稀鳥類黑頸鶴成群在這棲息、越夏繁殖,從2004年的1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只,尕海濕地成為黑頸鶴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記者在尕海湖采訪時,由于珍稀鳥類黑頸鶴正處繁殖期,無緣得見黑頸鶴的曼妙身姿,僅看到鳳頭鸊鷉的成鳥領著幼鳥在湖面上學習捕食技巧。
袁峰曉欣喜地談起保護效果的同時,也直言他還有一些煩惱。他的煩惱就來自于他腳下的道路。沿著湖邊穿過的尕瑪公路是當地兩個縣城間的重要通道!版睾:,是屬于這個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應該是鳥兒的領地,但每年都有20多只珍稀鳥類被路過的汽車撞死。”
這條公路對于棲息在湖中、湖周圍的鳥類造成的干擾不僅如此,袁峰曉還列舉了這條公路的種種壞處。因為這里是在甘南旅游的必經之路,許多游客都會在此停車觀景賞鳥,但一些游客也會把塑料瓶之類的垃圾扔進尕海湖的圍欄里。
張勇也告訴記者說,自己在保護區(qū)工作六年多了,常發(fā)現(xiàn)公路上往來不斷的大巴把此處當成中途傾倒垃圾的地方,汽車的喧鬧聲也嚴重影響了鳥類的正常棲息,一些鳥類不得不往外遷徙,他就曾經在尕海湖發(fā)現(xiàn)兩個廢棄的鳥巢,為此感到非常痛心。
“要保護這些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就要把這條公路挪開!痹鍟愿嬖V記者說,為更好地保護這些珍稀鳥類的棲息地,政府投資4.7億元準備把從尕海湖中心地帶穿過的尕瑪公路改道至保護區(qū)的實驗區(qū)邊緣地帶,項目有望于今年下半年開工。
生態(tài)移民的搬遷費用無異于天文數字
在甘南草原一些生態(tài)項目的核心區(qū),為了減少生態(tài)壓力,就必須把項目核心區(qū)內的游牧民全部整體搬遷出去。在當地,他們被稱為“生態(tài)移民”。
為了給尕海湖邊的鳥類一個樂園,尕海湖邊的鄉(xiāng)政府、醫(yī)院、學校、獸防站已從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遷出,下一步300多戶當地牧民從核心區(qū)全部遷出。尕海鄉(xiāng)秀哇村牧民尕爾藏就是其中已經搬遷的一個。
今年63歲的尕爾藏從小就生活在尕海湖邊,尕海湖里的那些鳥兒伴隨他從少年到老年,和其他生活在湖邊的藏族人一樣,他對這里充滿了特別的感情。當上世紀90年代,周圍生態(tài)破壞,尕海湖3次干涸的時候,他說自己很傷心,所以對于自家搬遷保護這里的生態(tài),他心理上很樂意。
尕爾藏的新家離周圍一個政府規(guī)劃建設牧民聚集點只有幾百米的距離,來到新家以后,他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特別是就醫(yī)和小孩上學都比以前便利。
記者采訪時在尕爾藏的周圍家庭里,還看到了太陽能光伏電源、牛糞作燃料的鍋灶、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質桌柜、整潔的床鋪,一些藏區(qū)群眾為記者演示了打開“稀罕物”———液晶電視的全過程。
搬遷之后表面生活的幸福并不能掩蓋另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那就是搬遷的花費。在當地要建設一院能基本滿足藏區(qū)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房子,花費至少在10萬元以上,而國家對于遷出后牧民建房的補助標準只有戶均1.6萬元。這就意味著當地群眾每戶至少要自籌資金5到8萬元,對于人均年收入剛剛超過2000元的當地農牧民而言無異是一個“天文數字”。
記者采訪時還了解到,搬遷之后對牧民的生產影響也很大。搬遷的目的是為了減輕草場的生態(tài)壓力,可減少了放牧的牧民們沒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生活也將難以保障。
甘南州政府的統(tǒng)計顯示,近5年來當地通過實施國家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生態(tài)移民1.6萬人。此后甘南州計劃借助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tài)功能區(qū)生態(tài)保護與建設項目,采取集中定居、村社定居、牧民承包草場上定居等模式,實施游牧民定居3140戶,并力爭在三年內,實現(xiàn)14524戶游牧民定居。
在采訪時,當地許多干部建議國家應該提高遷出牧民的建房補助標準,斍h政府還建議中央財政應該為遷出牧民發(fā)放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補助,使遷出的牧民原有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持并有所提高。
建議將全體農牧民置換為森林管護人員
在迭部縣城去往甘肅省阿夏自然保護區(qū)的路上,在位于迭部縣旺藏鄉(xiāng)班藏村的迭九公路附近,記者見到了大面積山體滑坡留下的痕跡。
旺藏鄉(xiāng)鄉(xiāng)長張勇輝告訴記者,今年的4月5日晚,這里曾發(fā)生大型山體滑坡,滑坡面積6900平方米,土方達120萬方,土層厚度20米左右。
張勇輝說,雖然有地震、地質構造等因素,但植被林木被嚴重破壞是山體滑坡的主要原因。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前,山上的天然林被大量砍伐,且未得到補種。相比較之下,縣城附近山上植被保護得較好,泥石流、滑坡等現(xiàn)象就少一些。
迭部縣是長江二級支流白龍江的上游,曾經是甘肅省惟一確定的林業(yè)縣。在上個世紀40余年砍伐木材的歷史中,共為國家支援了2300多萬方價值100多億元的優(yōu)質木材。但長期的超量采伐已使當地森林資源面臨枯竭。迭部縣委書記趙凌云說,近幾年,迭部縣每年都要發(fā)生大大小小20次以上的暴洪等地質災害;許多地質隱患在地震前就存在,地震后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光是在迭部縣就有36個村子地震后就無法居住。林木保護對于當地許多居住在坡度50度以上的高山區(qū)的群眾而言,是保證生命安全的必須。
但對于依賴于林業(yè)生產和生活的林區(qū)群眾而言,保護總是讓他們面臨現(xiàn)實的生計困難。不砍伐木頭就沒有辦法生活,這往往和當地林業(yè)管理部門發(fā)生矛盾。
在位于迭部縣的臘子口國家森林公園老龍溝核心區(qū),記者意外看到這樣一幅驚人景象:一望無際的茂密森林深處,突然出現(xiàn)一股濃煙,篝火上架著一口正煮著羊肉的大鍋,幾名當地人在添柴火。周圍還有菜刀、案板、水壺、剩下的羊肉等,裝備顯得尤為齊全。
正在篝火邊看火的一位村民對記者說,他們都是迭部縣臘子鄉(xiāng)某村的村民,在這里生火野炊不是偶然現(xiàn)象,在藏族的習俗里,這稱為“浪山”。一般他們十幾個人從早上八九點多就來到山上,中午就在這生火做飯,直到下午五六點才走。
“護林員看到怎么辦?”記者問道。
“看到的話我們就熄火,等他們走了,我們就再生火!边@位村民又解釋道:“我們都會在篝火邊小心看著的,而且燒完的柴火最后會扔到河里去,浪山也就在春夏,在冬天萬物干燥的季節(jié),我們不會的!
據了解,老龍溝林區(qū)位于迭部縣臘子口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區(qū),有4.2萬多公頃。老龍溝林區(qū)有20多名護林員,每人負責6000畝的管護面積,比國家規(guī)定的人均管護3300畝的面積大了將近一倍“我們林區(qū)護林員只能靠兩條腿巡山,一去一來要兩天時間。”一位林區(qū)護林員告訴記者,因為人手不足和設備落后,所以管理上往往鞭長莫及。
“護林的主體應當是林區(qū)的群眾,我們必須要確立林區(qū)群眾主體地位。管理局的工人和林業(yè)局的工人,力量是微弱的、不足的。要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生態(tài)經濟,就必須把群眾推到護林的第一線,全面調動他們護林的積極性!
趙凌云說,為了保護林區(qū)發(fā)展當地經濟,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給全體農牧民發(fā)工資,把他們全部置換成森林管護人員。
迭部縣政府提出,建議將迭部列為長江上游生態(tài)示范縣,進行全方位的生態(tài)修復和保護,將全體農牧民置換為森林管護人員,最大限度地調動農牧民群眾管林護林和保護生態(tài)的積極性,將林地全部承包給當地林區(qū)農牧戶,由群眾管護、國家補助管護經費。同時,對林間耕地、草場、荒山荒坡全部退耕還林,林區(qū)耕地改為育林苗圃,增強水源涵養(yǎng)功能。
迭部縣政府建議將迭部列為長江上游生態(tài)示范縣,他們算了一筆賬,迭部縣共有農牧民7740戶,每戶按3個勞力進行補助,每人每年補助1.2萬元,每年國家只需補助2.79億元,就可徹底解決迭部林區(qū)生態(tài)保護、農牧民群眾生活和當地經濟發(fā)展的問題。
我國若爾蓋高原濕地保護有了“路線圖”
本報訊
記者日前從正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召開的若爾蓋高原濕地保護委員會2009年年會上獲悉,為了今后更好地維護和恢復我國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高原之腎”若爾蓋高原濕地,本次年會通過了《若爾蓋高原濕地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戰(zhàn)略計劃》,這是有關各方聯(lián)合出臺的關于若爾蓋高原濕地保護的第一張“路線圖”。
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將實現(xiàn)數值模擬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寒區(qū)與旱區(qū)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qū)遙感研究應用中心將共同開展《青藏高原氣候變化數值模擬及影響評價》項目,以期形成較完整的氣候資源數據庫,并進行青藏高原各個領域的氣候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