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鋒最近有些不安。 今年45歲的他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六朝歷史文化研究領域頗有建樹。今年,報考他博士的學生比較多,目前考試成績已經出來,過分數(shù)線的考生有3名,研究生院也已經表示這3人可以招。但是,招還是不招,張學鋒很猶豫,也很著急,他用“騎虎難下”形容自己的心情。
每月津貼100元:有導師難以承受,有導師覺得“不是問題”
張學鋒的不安來自學校正在醞釀的一項規(guī)定。從2007級博士生招生開始,南京大學將試行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今后導師每招一名博士生,不分文理科,每月均要向學校上交100元,學校再以津貼形式發(fā)給博士。據(jù)悉,此項改革的一項重要目的是強化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責任,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 這項正醞釀出臺的改革措施,在學校教師中引起不同反響。 一些教師覺得難以承受,比如張學鋒!叭绻吭乱屛医唤o學校300元錢,這對我來說不大現(xiàn)實!彼f,導師帶一名博士生,學校和院系給導師每月的津貼也就30元,F(xiàn)在,如果他招3名博士生,每月卻要掏出300元,這對他來說太多了。 張學鋒說,博導要有錢,無非是多申請一些課題。但是,對于人文學科而言,尤其像他所在的考古領域,課題本來就不多,即便能申請到課題,錢也有限,也就兩三萬元。 在張學鋒所在的歷史系,不少教授的態(tài)度似乎有些消極:“如果真的這樣,那就不招唄!” 不過,也有很多教授覺得“沒問題”,比如該校國際經濟貿易系主任張二震教授。 張二震目前帶了10多個博士生和10多個碩士生,其中有一些博士生是在職的,無需付錢給他們!捌鋵,幫助導師做課題的研究生,每個月給他們的津貼何止100元,多的好幾百元呢!” 據(jù)了解,南京大學現(xiàn)有600多名博士生導師,各類在校博士生3400多人,今年計劃招收900余名博士生。南京大學的這項改革,計劃先在博士研究生中試行,再逐步推廣到碩士研究生。為了提高研究生津貼,醞釀中的改革草案提出,由各院系提供相應的“助研、助教、助管”崗位。
反應不一:有人表示拒招,有人認為是改革方向
導師要帶研究生,就要給學校交錢,這其實已經不是新聞了,在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早已經開始實行。 比如,此前公布的《浙江大學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方案》就規(guī)定,研究生導師招生需向校方交“助研費”。這一改革方案出臺之后,也掀起不小波瀾。同樣是歷史系教授的包偉民,公開聲明拒招研究生,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包偉民教授的“拒招聲明”發(fā)布后,有關導師要不要交“助研費”的爭議聲四起,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似乎也不少。 “改革的方向是對的!睆偷┐髮W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熊慶年說,一些高校進行的這一改革,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的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促進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國外的很多高校,也普遍采用這一模式。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唐安國認為,此舉的意義不在津貼本身,而在于建立了一種機制,對原先存在于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個人行為予以規(guī)范,同時就避免了研究生之間在獲得津貼方面的差異。 南京大學環(huán)境學院教授左玉輝說,導師需要學生,做課題,沒有一個團隊,是做不出來的;學生也需要導師,一方面是學術上的指導,另一方面是經濟上的支持!岸喑鋈瞬,出好人才,當然是需要一定成本的。一名導師,他有多大能力,就帶多少學生。招多了,不但不能幫助分擔學生的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彼f,現(xiàn)在導師有壓力了,這是好事。
眾說紛紜: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還是會導致“錢學交易”?
此項改革措施將會增加導師尋找課題的動力,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還是將研究生培養(yǎng)成本部分轉嫁給教師,從而帶來“錢學交易”,影響師生關系和諧?眾說紛紜。 一些專家認為,研究生的培養(yǎng)經費應該由研究生管理部門支付,而不該由導師出錢!鞍催@種方式進行下去,師生關系如何處理?會不會導致雇傭關系固定化?因為我招你進來是花了錢的,你就得替我老老實實干活兒!”也有人表示憂慮,靠這樣的方式限制導師濫招學生,恐怕難以奏效。因為這種做法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導師為了交這筆錢,更多地招收“有錢有權但是未必有才”的學生。 北京師范大學一位教授擔心,此舉可能會造成“錢學交易”。他認為,研究生管理部門和導師選拔研究生,要以研究生的質量和社會需求為依據(jù),而不能根據(jù)研究生或導師是否提供了錢及錢的數(shù)量來決定取舍。正因為這樣,如果規(guī)定培養(yǎng)研究生導師必須向學校繳納“助研費”,否則不予考慮,那就有“錢學交易”之嫌了! 有的專家也持相反意見。唐安國說,一般而言,一名導師課題越多、科研經費越充足,說明他的科研能力也越強,這二者是“正相關”的。同時,導師課題越多,研究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也越多,這對于研究生培養(yǎng)無疑是有利的。 “我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把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視為雇傭關系?為什么會認為繳納助研費就是強化這種關系?”張二震說,“應該相信導師,他們不會把研究生當成‘勞動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 不過支持這一方案的學者同時也指出,不同性質的學科,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畢竟存在很大不同。在實行改革過程中,應當兼顧學科之間的差異,不宜“一刀切”。 唐安國介紹了一些大學的做法:專門設立一個基金,學校出一部分,各學科交一部分,這筆錢由學校統(tǒng)籌,大部分作為津貼發(fā)給研究生,還有一部分支持一些課題和經費相對較少的基礎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