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了,朋友!
    2006-11-24    曉彬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燦爛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是集中國各民族美味之大成而來的?狙蛉獯梢哉f是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廣受歡迎的食品之一。北方的東北各地都有烤羊肉串自不待言,就我個人所見,在南方,廈門面對金門島的海灘上也有賣烤羊肉串的。而這烤羊肉串應該是新疆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帶給中華美食中的一道美味。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烤羊肉串到底哪個民族,什么時候發(fā)明的,我沒考證過。有學問的人寫文章指出,烤羊肉串必不可缺的調(diào)料——“孜然”一詞是維吾爾語,漢語中叫“安息茴香”,或“阿拉伯茴香”。不管怎么說,新疆的烤羊肉串最正宗應該是無疑的。我第一次吃烤羊肉串,甚至是第一次吃羊肉,就是在烏魯木齊吃的烤羊肉串,并從那時起成為烤羊肉串的忠實“粉絲”。
    受家庭飲食習慣的影響,我從小不吃牛羊肉。40年前,趁“大串聯(lián)”之機,第一次去烏魯木齊探望在那里工作的父母。原來在北京也從不吃羊肉的母親極力讓我到街頭嘗嘗烤羊肉串。她說,新疆的羊肉特別鮮嫩,一點不膻,而且烤羊肉串使用了一種特殊的調(diào)料,來新疆不可不嘗。烏魯木齊街頭的烤羊肉攤和現(xiàn)在內(nèi)地的差不多,鐵簽子穿好的羊肉架在條形的烤爐上,邊烤邊均勻地撒上鹽、辣椒面和孜然,但營銷模式略有不同?緺t前要設一供客人坐的條凳,攤主則坐在烤爐后面,一面烤肉串,一面大聲吆喝:“烤肉了,朋友!烤肉了,朋友!(新疆人似乎不說烤羊肉串,叫烤肉)”攤主烤肉時,鐵簽子的把兒朝里,尖頭向外?腿藖砹,在條凳坐下,要幾串肉,攤主就把幾串肉首尾掉個頭,讓把兒朝著客人,尖對著自己?腿艘贿叧裕贿吚^續(xù)烤。如果覺得味不夠,可以自己添加調(diào)料,吃完后,憑手里的空簽子結賬。我覺得新疆羊肉串的味道好,除與羊肉和孜然的質(zhì)量有關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邊烤邊吃。在北京高檔的飯店里,盡管羊肉串是穿在漂亮的電鍍簽子上,用雪白的磁盤端上來的,趁熱吃第一串,味道還行。再吃,涼了,味道就差多了。
    同烤羊肉串相比,烤包子的名聲要小一些,但也是新疆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美味。包子餡是肥瘦的羊肉丁和皮牙孜(即洋蔥,在新疆生活久了的漢族人也這樣稱呼洋蔥)丁。包子皮和內(nèi)地的包子差不多,把發(fā)面團搟成圓形。包法類似包糖三角,不捏摺,但包成四方型。顧名思義,烤包子是在馕坑子里烤出來的。當年在烏魯木齊,我只看到過一家賣烤包子的飯館。馕坑子修在飯館門外的臨街處,外形像一個方灶臺,半人高,灶口臉盆大小,里面的膛則如水缸大。爐火在底部熊熊燃燒(其通風系統(tǒng)如何設計的,我看不出來),把灶膛的壁烤得通紅火熱。頭戴維族小花帽的老師傅盤腿坐在灶臺前,憑一雙赤手不斷把生包子貼在膛壁上,又不斷取出熟包子。烤出來的包子,底面是焦黃的嘎渣兒,咬一口,滿嘴流油,真香!可能馕坑子不能像烤肉串爐子那樣隨便移動,所以烤包子的流傳也不如烤肉串廣泛。聽說,北京只有幾個規(guī)模大點兒的新疆餐廳才能吃到烤包子。
    在新疆,抓飯是喜慶日子里待客的正餐,F(xiàn)在人們都是用勺子吃,以前真的是用手抓著吃,故得名。用手吃抓飯還真的要技術,否則會吃得滿臉、滿手。北京不少新疆風味餐廳都有抓飯,味道之美,食客自知,毋庸我贅言。在一次郊游中時,我看到一群各族小青年野炊做抓飯的歡樂景象。架起大鍋,點燃篝火,多加清油(即植物油),煸炒皮牙孜出香味,然后加帶骨的羊肉塊煮致半熟,再加黃蘿卜絲(即內(nèi)地的胡蘿卜)和大米,燜至肉香米熟。據(jù)說,做抓飯的訣竅是多加油,少添水。做飯過程中,來了新客人,只加油,不添米。做好的抓飯,大米一粒粒,油汪汪,不能粘成團。除羊肉抓飯外,還有一種素抓飯,也很好吃,煸炒洋蔥后,直接加水、米、胡蘿卜及葡萄干、杏干燜熟即可。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