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洗手,你會變得更加寬容[圖]
研究發(fā)現(xiàn):道德判斷是一個直覺的反應過程而非理性判斷結果
    2008-12-17    康秋潔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英語中的一句諺語說:整潔近于美德。英國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整潔與美德確實有關,一個人雙手是否清潔會影響他的道德判斷。

  心理潔凈 待事寬容

  英國《心理學》雜志12月號刊文介紹了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家西蒙妮·施納爾女士及其同事共同研究的成果。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人在作出道德判斷之前洗過手,那么他對那些不道德的行為會較為寬容,更容易接受。
  這項研究源于施納爾先前所做的一項研究。她以前已發(fā)現(xiàn),如果事先對一個人灌輸心理上的厭惡感,那么這個人在作出判斷時會更加符合道德標準。施納爾據(jù)此推測,這是因為心理上的不潔感,也就是厭惡感,會讓人嚴格對待道德錯誤,并出于糾正錯誤的目的更加規(guī)范自身行為。
  施納爾設計了一項實驗來檢驗這種推測。她向40名受試者分發(fā)寫著一些詞語的紙條,其中20人拿到的詞語都與純潔、干凈等含義有關,如“純凈”、“清洗過的”、“打掃”等,而另一組人拿到的詞語只有中性意義。之后,她讓這些人對一些行為作出評判,按照從完全符合道德標準的0級至非常錯誤的9級打分。
  受試者要評判的行為包括拾到錢包后將財物據(jù)為己有、應聘工作時偽造簡歷、烹食寵物狗或虐待小貓等。
  結果那些拿到清潔含義詞語紙條的受試者對上述行為持較寬容態(tài)度。

  手洗干凈 心也干凈

  通過第一項實驗,施納爾證實了人心理上的清潔感確實可以影響道德判斷。同時,她認為心理上的清潔感與生理上的潔凈感兩者相通,于是決定進一步研究生理上進行清潔,比如洗手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判斷力。因此她又設計了第二項實驗。
  實驗共有44人參加。他們被分為兩組,先后觀看了一段3分鐘長、有關吸毒成癮的電影片段。施納爾通過這一電影情節(jié)向受試者灌輸心理厭惡感。
  然后,第一組22名實驗對象被帶入另一間實驗室。進去之前,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實驗室是員工工作室,他們必須先洗手消毒才能進入。于是22個人都洗了手,然后進入實驗室回答問卷。他們要對在第一項實驗中出現(xiàn)的同樣行為作出評判。
  而第二組受試者則不用洗手,直接進入實驗室回答問卷。
  實驗結果顯示,洗過手的受試者對不道德行為的容忍度高于沒有洗手的受試者。
  通過實驗,施納爾證明人生理上的潔凈感與道德上的潔凈感有緊密關系。生理上干凈與否確實對人的道德判斷有影響。她還發(fā)現(xiàn),清洗帶來的生理潔凈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過事先灌輸厭惡感而產(chǎn)生的心理不潔感。

  道德判斷 緣于直覺

  多年來,心理學界一直認為道德判斷的過程主要取決于理性思考及人的覺悟,忽視了直覺與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而施納爾的實驗結果推翻了這樣的觀點。研究證明,一個人作出的道德判斷是一個直覺的反應過程,而不是理性判斷結果。影響道德判斷的直覺之一就是生理上的清潔感,因為這種清潔感對心理有極大影響。
  研究人員據(jù)此推想,如果一個公民在參加投票前洗手,那他或許會對某名候選人以往所犯錯誤既往不咎,投出支持票。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