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迎來百屆慶典
    2006-12-13    本報記者:韓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10月15日,第100屆廣交會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宣布,沿用了50年的廣交會正式名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將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新名字是“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一個“進”字標示廣交會的兩個時代。
    第100屆廣交會共有來自2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92691名采購商參會,累計成交額達到340.6億美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除了碩果累累的交易成果,被喻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在2006年迎來了自己的百屆慶典。會展期間,溫家寶、李長春、吳儀等國家領導人出席了展會,他們與5000多位海內外嘉賓、19萬客商,共同見證了廣交會的百屆輝煌。廣交會已發(fā)展成為中國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guī)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
    1957年4月,首屆廣交會開幕。廣交會是在新中國受制于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禁運,急需一個渠道獲得外匯來購買建設物資的背景下誕生的。首屆廣交會到會采購的外商僅僅是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223人,再加上國內參展企業(yè)和廣交會的組織者,總數也不過3000人。以后每年春、秋兩季定期舉行,至今50年未變。50年來,廣交會累計接待境外采購商380多萬人,累計成交5488億美元。
    廣交會更深刻的變化則是參展主體逐漸多樣和健全起來,由過去以專業(yè)外貿公司為主,發(fā)展到現在已形成專業(yè)外貿公司、生產企業(yè)等國有、外資、集體和民營企業(yè)共同參展的格局。
    50年來,廣交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經濟的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兩條脈絡:一是從國家壟斷資源的特許貿易制度逐步向一個自由開放的貿易制度轉型;二是政府作用逐漸回到服務者的角色,反映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