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下調成果亟待制度性鞏固
    2007-01-15    葉檀(上海媒體從業(yè)者)    來源:新京報
  傳說多時的成品油價下調終于成為事實。國家發(fā)改委決定,自1月14日零時起,將汽油價格每噸降低220元人民幣,將航空煤油價格每噸降低90元人民幣。
  雖然調價幅度不大,焦灼的消費者得到的心理慰藉大于實際所獲。此次油價下調是市場壓力之下誕生的成果,如果不加以制度性鞏固,很可能在強勢集團的重壓之下曇花一現(xiàn),也很可能成為另一輪資源性價格上漲的借口。甚至,此輪姍姍來遲的油價下調可能被當成其他資源價格上漲的交換籌碼。
  這并非有意忽視有關政府部門的努力,而是基于如下事實。
  去年7月之后國際油價進入持續(xù)下行通道,在短期回調之后接連受挫,元旦過后,國際油價大跌近10%,1月11日國際油價更是降到每桶51.9美元,到達2005年6月以來的最低點。與此同時,國外研究機構的報告也對資源價格一致看空,認為國際熱點已轉向商品期貨市場。
  國際油品市場直線下跌導致三個結果:一是讓某些國內學者反對油價下調的主要理由站不住腳。他們以前認為國際成品油價起伏不定,并沒有真正進入下行通道,因此國內成品油價格大可“穩(wěn)住陣腳”,巋然不動;二是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獲得了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國家信息中心經(jīng)濟預測部牛犁經(jīng)濟師曾透露,“每桶55美元一向被看做我國石油生產巨頭的關口”,有關方面曾經(jīng)認為,當國際油價跌至50-55美元/桶時,將是實現(xiàn)國內油價與國際完全接軌的最佳時機。如今國際油價跌至52美元/桶左右,有關方面如果不順勢著手建立國內油價與國際完全接軌的制度設計,就可能給自身決策的科學性與公正性造成影響;三是國內石油批發(fā)市場近幾個月發(fā)生逆轉,商人從囤積油品到拋售,市場極度疲軟。國內外市場因素聯(lián)手“逼宮”,決定了決策層對石油市場定價必須有長久規(guī)則。
  行政降價難解制度性癥結。我國資源性領域的市場傳導機制扭曲雖然直接表現(xiàn)為資源價格問題,深層問題則是行政性定價機制與油源壟斷,這導致了石油市場的一系列制度性難題。我國石油領域深層次的定價機制、與國際油品市場的關系、油價與燃油稅之間的關系仍未最終理順,有些方面甚至還未找到改革的著力處。
  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是決策層、石油巨頭還是消費者、國際投資者,在一個關鍵點上已經(jīng)達成共識: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不管步伐大小、方法如何,其主旨應該是向市場化的定價機制邁進,獎賞有效率的生產者與經(jīng)營者,以真正保障國家經(jīng)濟安全。決策層所要做的是排除利益集團的干擾,將上述理念以穩(wěn)妥的方法落到實際層面。
  事實上,亞洲周邊國家對循序漸進的、保障經(jīng)濟安全的石油市場化改革已積累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放開市場,價格與國際接軌,在初期予弱勢群體和公共產品以補貼,消除與資源產品市場化不符的各種稅費,最后過度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在我國原油、成品油批發(fā)經(jīng)營權開放的背景下,簡單的行政性降價已遠遠不敷政策所用,向真正的市場化方向積極進取才是最好的因應之道。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