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路地攤的典型表情:一邊做生意,一邊防城管。 | 日前,上海出臺《城市設攤導則》,部分路段經(jīng)市民同意可以設置部分便民類攤點。此前,南京、重慶等大中城市也紛紛對馬路攤點有條件解禁。
長期以來,馬路攤點成為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攤販們不斷與城管人員上演著“貓逮耗子”的游戲。馬路攤點給市民帶來購物便捷等益處的同時,也帶來臟亂差等弊端。對于馬路攤點,封殺,還是解禁,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小地攤屢禁不絕
3月2日下午,北京朝陽延靜東里,來自江西的鄧志國正在為一個小區(qū)里的住戶釘鞋掌。他告訴記者,來北京五六年了,一直靠鞋攤為生。他說:“孩子在老家上學,媳婦在做保姆,自己靠著這點手藝還能對付過日子”。不過,最令他不能安心的是,必須隨時警惕城管的抽查。他告訴記者:“要是遠遠地見檢查的人來了,抄起東西就跑,要不家當都得被沒收了”。
鄧志國說:“我們給小區(qū)的住戶提供了不少方便,我們不出攤,附近居民修個鞋都要跑很遠。城管為啥總盯著我們不放?”他有些想不通?恐统枪艽蛴螕簦囍緡總月能有七八百的收入,可他說心里總不踏實。怕哪天這個買賣就徹底做不成了。
據(jù)有關(guān)部門統(tǒng)計,在北京,像鄧志國一樣,一面在街頭做小買賣,一面又擔心被查的馬路地攤不下四五萬個。
來自安徽的高海龍雖不用像鄧志國一樣見了城管就跑,但也是滿腹苦水。3月3日,陰雨綿綿,可高海龍仍像往常一樣出攤。他說:“我每個月要交200塊錢給當?shù)氐牡仄Γ辛说仄Φ谋Wo,就能躲過城管的檢查了!备吆}埥(jīng)營的是一個水果攤,位置在一條小巷和馬路的交匯處,平均每天能賣200多塊錢的水果。不過,除去各種成本,每個月的凈收入也就五六百元。
記者發(fā)現(xiàn),在北京的一些小區(qū)、馬路、天橋或地下通道里,這樣的流動地攤隨處可見。賣蔬菜、賣水果、賣烤白薯以及賣小飾品的等等一應俱全。而攤主除了少部分是北京本地的下崗職工外,絕大多數(shù)都是外地來京務工人員。一位常年處于一線的老城管隊員告訴記者:“對路邊小地攤,清理了這么多年,結(jié)果是屢禁不止。一方面,我們查,小地攤就跑,使這些小地攤始終無法納入正常的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城管部門自身也陷入了周而復始的被動工作狀態(tài)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彼H有感觸地說:“小地攤可以說是越打越有,越查越多!
居民歡迎小地攤
記者從北京市城管熱線96310了解到,《城鄉(xiāng)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北京市外地來京務工經(jīng)商人員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相關(guān)法規(guī)中都有規(guī)定,禁止露天地攤的經(jīng)營形式。熱線工作人員講,主要是為了維護市容環(huán)境的需要。
雖然城管部門對流動小地攤嚴厲打擊,但在一些居民看來,小地攤并不是非除不可。63
歲的高英女士家住北京望京,她對記者說:“離我家最近的菜市場也要走至少半個小時,特別不方便,去一趟就要買回幾天的菜。以前樓底下就有個賣菜的小攤,現(xiàn)買現(xiàn)吃,可硬是被管理部門給清理走了。”高英女士表示,與菜市場相比,小攤的菜更新鮮,價格也更便宜。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自己拿不了,小攤主會熱情地幫她把菜送上樓去。
在一些基礎配套設施不太完善的區(qū)域,小地攤的存在更是普遍受到居民的肯定。宋培先生住在鄰近首都機場的國門商務區(qū),他說:“我們那里是新開發(fā)的小區(qū),相關(guān)配套設施不很完善,購物也不太方便。地攤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些不足,客觀上也為政府分擔了責任”。
家住北京豐臺楓竹苑的馬騰先生向記者表示,他反對一律禁止馬路地攤。他說,小地攤雖然檔次低,也確實存在著臟、亂等一系列問題,但不能否認給百姓日常生活帶來不少實際的便利!八裕炔荒苋,也不能全放開。便民的地攤要留著,那些污染嚴重的、擾民的地攤就要清除”。他認為,便民的小地攤理應存在,但相關(guān)部門要承擔起對小地攤的管理職能,而不是簡單的取締。
小地攤進不起大市場
一直以來,在北京和全國的絕大多數(shù)的大中城市,路邊小地攤是被取締的對象或是被強行遷
入集貿(mào)市場。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攤主來說,并不情愿,也沒有實力去進駐大市場。
水果攤主高海龍告訴記者,去集貿(mào)市場租一個攤位,一個月的租金最少六七百,再加上各種管理費,一個月成本就要1000元左右?此棋X不多,但對他們這種小買賣來說,也很難承擔。高海龍說,按照目前的經(jīng)營狀況,如果搬進集貿(mào)市場,每個月可能會賠進去三四百。
賣菜的小攤主趙陸說,在集貿(mào)市場經(jīng)營,攤位多,所以蔬菜品種全、數(shù)量多的才好做生意 。這就需要加大進貨量,而他沒那么多本錢。
修鞋師傅鄧志國則告訴記者,他從沒想過把鞋攤搬進超市或商場里。一是進場費太高,他承受不了,再就是,離開了小區(qū)就等于遠離了客源地,生意肯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采訪中,這些攤主向記者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不是他們不想搬進大市場,也不是不想在好的環(huán)境下做生意,而是他們的經(jīng)濟能力不允許他們做這樣的選擇。他們只能以成本更低的這種小地攤形式來勉強維持生計。小地攤主們說,如果進入正規(guī)市場里才能做買賣,這對于他們這些沒什么本錢的來京謀生者來說,門檻太高了。
對小地攤變堵為疏
可喜的是,這個被小地攤主們抱怨的高門檻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降低的跡象。上海日前宣布,從下半年開始,將對部分路段的路邊攤位實行有條件的解禁。重慶、南京等城市也都紛紛表示,不再對馬路攤點一律封殺,而是有條件的放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教授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小地攤的存在是市場的客觀需求,既是對居民日常生活的一個有益補充,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些就業(yè)機會。是禁還是開,政府要權(quán)衡利弊,制定政策。多年來,對馬路小攤點一律封殺的政策,事實上并沒有杜絕小攤點的存在。” 薛瀾表示,我們在市政管理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潛力,需要不斷拓展工作思路。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的李國慶研究員則指出,馬路小攤點的存在與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并不矛盾。從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來看,小地攤不僅不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而且能成為城市里獨特的風景。關(guān)鍵是看如何引導和管理。他認為,一個現(xiàn)代化國際城市不僅僅體現(xiàn)在摩天大廈等硬件設施上,更應首先體現(xiàn)在生活的舒適性和的便捷性方面。他表示,上海對馬路攤點有條件解禁是很人性化的政策,也是對和諧社會理念的具體實施。 “這樣一個政策,既為生產(chǎn)者特別是大城市里的外來者提供了謀生的可能,也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李國慶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