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資連年漲,百姓為何沒感覺?
    2007-07-03    作者:周光林    來源:湖北新聞網

  中國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從2002年以來,連續(xù)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06年,中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3439億元,年均遞增13.5%;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1001元,年均遞增12%。中國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均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工資水平增長最快時期。(中新網7月2日)

  此條新聞甫一登出,各大網站紛紛轉載,并迅速竄升至當天新聞排行榜的前列。筆者瀏覽了各大新聞網站這條新聞的留言,絕大部分網友對此新聞的真實性持懷疑態(tài)度,甚至一些網友出現了不滿情緒。
  客觀地說,這條新聞的真實性不應置疑。今年3月21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了2006年全國城鎮(zhèn)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數據的公告(〔2007〕2號),公布2006年全國城鎮(zhèn)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1001元。新聞報道中的數字與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字是完全相吻合的。
  然而,為什么中國職工平均工資額和增長率卻遭遇到很多人的質疑?為什么會出現平均工資連年漲,百姓就是沒感覺的現象?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職工平均工資統(tǒng)計指標掩蓋了差異。近些年來,電信、電力、煙草等一些壟斷行業(yè)的職工工資增長迅速,而紡織、飲食等傳統(tǒng)行業(yè)的工資增長卻極其緩慢;企業(yè)領導人員的工資如火箭般飛速上升,而一般工人的工資卻“按兵不動”甚至“開倒車”;一些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工資增長較快,而西部貧困地區(qū)的工資卻增長乏力。如果僅僅只從平均數來看,全國平均工資是增長了,然而,這一增長指標卻抹殺了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不同職業(yè)之間的本質差別。這時,如果再用平均數作為指標,不僅不能反映總體的一般水平,甚至還會得到歪曲真實情況的錯誤結論。一位網友寫了這樣一首打油詩:一個富翁上千萬,鄰居都是窮光蛋,平均數字一核算,人人都是上百萬。這就是平均數掩蓋真實情況的極好說明和解釋。
  二是統(tǒng)計的口徑比較窄,不夠全面。中國職工平均工資是指城鎮(zhèn)在崗的正式職工的平均工資,并不包含農民工年平均工資。近些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態(tài)勢,可是,農民工的工資增長卻極其緩慢。據有關報道,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GDP年增長率平均20%以上,農民工工資近12年來僅增長68元,絕大多數月工資在600元左右。如果把中國目前大約1.2億(《瞭望》新聞周刊調查:中國失業(yè)保險制度要破三大難題)的農民工納入計算口徑,那么,我國職工平均工資數顯然會降低很多。
  三是物價上漲抵消了工資增長帶來的實惠。2003年至2006年,我國CPI(價格指數)一直在上漲,雖然每年平均增幅沒有超過警戒線(3%),但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商品和服務價格卻是一路攀升。盡管名義工資可能在增長,然而,對于不少人來說,由于物價的上漲,實際工資卻是在下降。尤其是對于低收入者來講,物價的上漲遠遠抵消了工資收入增長給他們帶來的實惠。
  5月份,人民網刊發(fā)了一條新聞,國際勞工組織報告,稱中國勞動生產率飛速提升,工資增長緩慢。這一新聞還引來了一些專家對此的解讀。據國家發(fā)改委測算,1990-2002年,平均貨幣工資收入最高最低行業(yè)的收入之比由1.76:1擴大到2.99:1。2002年以后,平均貨幣工資收入最高與最低行業(yè)的收入之比進一步擴大到2003、2004和2005年的4.63:1、4.60:1和4.88:1。如果進一步考慮到高收入行業(yè)集中的壟斷行業(yè)的工資外收入和員工福利大量存在的現狀,差距將會更大。我國的工資收入差別逐年不斷地擴大,已經給社會和諧產生了不良影響。
  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當我們在看到平均工資連續(xù)4年兩位數增長之時,目光絕不能停留在經過平均化了的數據表層,甚至為平均數的增長而津津樂道。為了和諧社會的建設,也為了落實“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張,我們的決策者們千萬不能忽視平均數之下掩蓋的矛盾,更不能忽視職工平均工資數額之下的那些群體。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