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節(jié)日
    2007-11-08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圖為在T69次列車上舉辦的“春節(jié)晚會”現(xiàn)場(2007年2月17日攝)。2月17日除夕夜,在北京開往烏魯木齊的T69次列車上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列車“春晚”。列車乘務員自編自演節(jié)目,與旅客聯(lián)歡,共除舊歲! ⌒氯A社記者 沙達提 攝

除夕

  除夕夜,我國民間有守歲、壓歲和踩歲風俗。守歲、壓歲和踩歲,是過年風俗中極富特色的三種祈福形式,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守歲,也就是晚上不睡覺,等待新一年的到來。為什么要守歲呢?尚潔解釋說,“歲”,中國古代與“年”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據(jù)《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豆攘簜鳌分幸舱f“五谷大熟為大有年”。就連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谷穗成熟的樣子。因而,可以推斷,“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過年則是對豐年的慶賀和祈禱。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月5日,在貴州省遵義縣南白鎮(zhèn)后壩紅軍烈士墓,遵義縣人武部政委朱松山(右)正在給后壩長征希望學校的學生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 ⌒氯A社記者 楊楹 攝

清明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它在春分后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由于氣溫漸漸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農諺。
  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為清明”的說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由于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6月19日,農民代表隊激烈角逐。當日,在浙江省蘭溪市赤溪街道楊塘楊大湖,附近九個村莊的農民進行端午龍船賽! 。ū緢筚Y料照片)

端午節(jié)

  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中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較為隆重,慶祝的活動也各種各樣。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插艾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習俗已難覓蹤影,如飲雄黃酒等。目前比較普遍的習俗活動是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葉菖蒲,其中,吃粽子最為普遍。

  9月22日,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里孩子一起學做月餅。中秋佳節(jié)將至,河南許昌20多名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里孩子一起參加“相聚中秋,城鄉(xiāng)同樂” 活動,在糕點師指導下學習做月餅,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氯A社發(fā)(牛書培 攝)

中秋節(jié)

  盛行于宋代,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主要的節(jié)日之一。
  根據(jù)中國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也使月亮成為中國人寄托情思的一大重要載體。據(jù)檢索,唐詩宋詞中含有“月”字的超過1.6萬首,約占總量的25%!霸隆弊殖蔀樵娫~歌賦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語匯之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