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服務指南
奧運要聞
110米欄18日開賽 劉翔平靜地承受著巨大的期待
體操賽場成就了四個新人 直到奪冠才相信成功
牙買加緣何盛產“飛人” 三大原因揭示其中奧秘
海外兵團從苗子抓起 新加坡整體移植中國模式
兩項沖冠失敗程菲萌生退意:或是最后一屆參賽
中國女籃主教練梅爾:“我們應該獲得獎牌”
球拍、鞋子全部扔給觀眾 林丹完成自我救贖
奧運經濟
《瞭望》新聞周刊:北京從容應對交通“大考”
北京奧運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
奧運特許貴金屬藏品奪目奧林匹克博覽會
恒源祥揭秘中國運動員奧運禮儀裝備制作全過程
中信銀行推出VISA奧運借記卡 兩款版面設計
大田豐:日本“國譽”借力奧運提升品牌形象
UPS預計為北京奧運遞送貨物逾1900萬件
 
海外兵團從苗子抓起 新加坡整體移植中國模式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發(fā)布日期: 2008-08-18

    8月17日,新加坡選手馮天薇在比賽中。當日,新加坡隊在北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團體決賽中以0比3不敵中國隊,獲得銀牌。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盡管還沒有球隊能夠對中國女乒構成真正的威脅,但今晚的奧運會女團決賽,已算是中國隊開賽至今遭遇到了最強勁的抵抗。新加坡隊最終因實力不濟屈居亞軍,但她們還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別是隊中從教練到隊員清一色的“海外兵團”,讓人有一種中國隊內部教學賽的感覺,而她們的成功經驗也很可能成為其他對手的模仿對象。新加坡隊已不再是簡單地使用“海外兵團”球員,而是引入包括教練、年輕球員和訓練方式在內的整個訓練體系,這可以被看作是“海外兵團”的升級版。
    新加坡隊主教練劉國棟是現中國男乒主教練劉國梁的哥哥,在國內有多年執(zhí)教經歷。2006年1月受邀赴新加坡隊執(zhí)教。劉國棟從中國帶去了先進的訓練方式,在他的調教下,已經在新加坡隊效力多年的原中國北京隊運動員李佳薇,近兩年實力大幅提升。在今年2月的世乒賽上,她曾戰(zhàn)勝中國新生代領軍人物郭躍,后又戰(zhàn)勝過中國老將王楠。
    在新加坡隊中,還有一名22歲的新秀馮天薇,她來自中國黑龍江,曾入選中國國青隊。馮天薇于2007年加入新加坡隊,在劉國棟的指導下,迅速脫穎而出。今天4月的亞洲杯乒乓球賽上,馮天薇力克中國頭號女單張怡寧,一舉成名。今晚的女團決賽,第一個出場的馮天薇就與中國老將王楠難分高下。據劉國棟介紹,由于馮天薇年紀輕,成長空間大,她的能力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新加坡隊非?春民T天薇未來的發(fā)展,而這也是當初引入她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于新加坡隊在本屆奧運會上的優(yōu)異表現,中國香港隊主教練李惠芬分析,這主要得益于從中國引進的球員有一定實力,而從中國引進的教練則提供了更為先進有效的訓練方法。李惠芬對新加波隊正在實施的這種從中國整體移植的發(fā)展方式并不陌生,實際上,中國香港隊多年來的成就也正是建立在這一模式之上。
    中國香港隊總教練惠鈞、女隊主教練李惠芬曾是中國國家隊著名運動員、教練,1997年香港回歸后,為支持香港乒乓球水平的發(fā)展,惠鈞、李惠芬夫婦應中國乒協(xié)的派遣前往香港執(zhí)教。
    中國香港乒乓球隊的主力球員也基本都是從內地過去的乒乓球選手,惠鈞、李惠芬的中國式訓練方法令中國香港隊的實力進一步提升,尤其是中國香港女隊的整體實力上了一個新臺階。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帖雅娜、林菱領銜的中國香港隊,曾戰(zhàn)勝過中國隊的勁敵。
    本次奧運會,由于運動員的護照問題,中國香港女隊新一代主力隊員姜華珺、張瑞無法參加奧運會,這使得香港隊的實力大為受損,最終在女團比賽中僅名列第五。
    與新加坡隊一樣,中國香港隊在2006年新引入的隊員姜華珺也是一名年輕球員。李惠芬表示,如果說以前我們更喜歡引入從中國國家隊退役的高水平球員,那么現在我們更青睞那些在中國內地很難有發(fā)展空間,但年紀輕、有培養(yǎng)前景的隊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后,她們的能力也很強,而且運動壽命也會更長一些。
    鑒于中國香港隊和新加坡隊取得的成功,其他運動隊也有借鑒模仿的意思,德國乒協(xié)主席維克特在今年2月廣州世乒賽期間就曾表示,如果可以,他希望聘請中國教練去德國言傳身教。
    另據惠鈞介紹,由于國際乒聯(lián)在今年2月出臺了限制各個協(xié)會使用海外球員的新規(guī)定,對于年齡超過20歲的運動員轉換協(xié)會設定了更苛刻的限制條件,因此,各個協(xié)會肯定會把目光轉投年輕人,一方面會想辦法從乒乓球高水平國家吸引有潛力的青少年球員,另一方面也會加大對本國青少年球員的培養(yǎng)力度,但無論怎樣,都需要高水平的教練做指導。在可行的情況下,如果能從中國整體移植教練、球員當然是最佳的選擇。

新華社 經濟參考報
首頁
國內
國際
深度
財金
產經
商情
人物
現場
互動
視角
文摘頻道
觀點頻道
Copyright (C) 2000-2008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及新華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均為新華社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制作單位:新華社網絡中心(瀏覽本網主頁,建議將電腦顯示屏的分辨率調為1024×768ICP0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