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信貸增量繁榮的背后:企業(yè)投資依然乏力
    2009-02-26    作者:周鵬峰    來源:上海證券報

  廣東佛山幫助中小民企抗擊金融風暴。圖為一位員工在位于佛山市南海區(qū)的廣東昭信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工作。新華社圖
  1月份,全國信貸增量1.62萬億,一個令人興奮的數字。
  在一向以排頭兵示人的廣東,1月本外幣貸款比年初增加1822.67億元(包括深圳)。記者從權威部門獲悉,支撐廣東銀行業(yè)新增貸款大幅增長的是占比逾80%的票據融資,真正反映社會投資需求的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近140億元,增加額不足400億元。
  上述權威部門的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很多票據并非本地企業(yè)的貼現,而且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銀行同業(yè)交易所致,因此,廣東1月信貸增量并不能反映廣東企業(yè)的實際資金需求量。一國有銀行深圳分行高層則對記者表示,高比例的票據融資表明企業(yè)投資行為并沒有被有效拉動。與此同時,不止一家地方分行高層對記者表示,1月基本沒有信貸投放,有效資金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
  但在信貸市場上,一個永遠存在的矛盾是,銀行控制風險必然鐘情資金并不緊缺的優(yōu)質客戶,而缺資金的卻又不一定是銀行中意的優(yōu)質企業(yè)。中小企業(yè)以及大量出口型企業(yè),在信貸投放量猛增的1月,依然是銀行信貸忽視抑或收縮的對象。
  政府項目,成為廣東銀行業(yè)最后追逐的稀缺資源,但廣東號稱2.3萬億的計劃投資規(guī)模,對于廣東銀行業(yè)而言,卻是僧多粥少。一銀行人士坦言,2009年,銀行盈利堪憂。

企業(yè)投資 謹慎謹慎再謹慎

  1月,全國金融機構1.62萬億的信貸增量曾帶給市場一片樂觀情緒,然而記者走訪珠三角各地,卻發(fā)現1.62萬億巨量信貸增量背后,仍存在企業(yè)投資乏力的尷尬局面。
  在廣東某市,一機電廠商是銀行追逐的優(yōu)質企業(yè),盡管位處中小企業(yè)行列,但當地銀行業(yè)依然給予其高達幾個億的授信規(guī)模,銀行甚至主動找上門去希望公司貸款,但幾個億的授信規(guī)模,該廠商用了不到一個億。
  “得有需求才借,現在形勢不好,我們肯定不會輕易投資!痹摴靖邔永钫ɑ└嬖V記者,“以前客戶的訂單忙都忙不過來,可以挑單做,但現在沒得挑。”需求減少是該廠慎重投資的主要原因。
  據悉,該廠商業(yè)已下調2008年度業(yè)績預期。據該廠商預計,2008年,公司實現營業(yè)收入同比增長0.16%,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12.23%、2.55%。
  該機電廠商是國內幾大知名家電企業(yè)主要機電供應商之一,同時近50%的產品出口北美、歐洲等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但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廣東進、出口總額自去年11月雙雙轉為負增長。其中出口338.45億美元,下降5.1%;進口195.03億美元,下降22.2%,其中機電產品出口232.0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0%。
  與此同時,2008年11月,廣東省出口家電17億美元,同比下降25.7%,環(huán)比下降19.8%。海關統(tǒng)計則顯示,2008年中國主要家用電器出口415.6億美元,同比略增5.8%,增速較2007年大幅回落76.6個百分點、
  該廠商謹慎投資的表態(tài)僅僅是眾多珠三角企業(yè)心態(tài)的一個縮影。實際上,投資需求減少的還不僅僅是這些業(yè)務量遭遇沖擊的企業(yè)。另一作為幾大通訊商供應商的企業(yè)高層則對記者表示,盡管公司訂單充足,但公司貸款也僅為臨時周轉之用,每個月大概都有1500萬的票據融資,固定投資已經不多。
  這些企業(yè)都是當地政府看重并重點扶持的企業(yè),屬高新技術產業(yè),業(yè)績良好,然而面臨并不明朗的市場環(huán)境,慎重投資成為他們一致的決策。
  據統(tǒng)計,2008年,廣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81.38億元,同比增長16.5%,增幅比上年回落1.5個百分點。
  權威統(tǒng)計數據進一步證實了珠三角各地投資乏力的局面,記者獲悉,1月,廣東省短期貸款增加不足16億元,同比少增近42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不足400億元,同比少增僅140億元,被視為投資需求方向標的中長期貸款未得到拉動。

信貸投放 部分銀行基本停滯

  對于2009年企業(yè)的投資需求,銀行業(yè)人士一致感覺需求不旺。據悉,這部分因企業(yè)投資的謹慎,使得有些無力角逐地方政府項目的股份制銀行,在當地1月信貸投放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
  某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人士對記者表示,該行貨押客戶在經濟向好時,額度使用率高達90%左右,而今額度使用率則只有50%左右,據他分析,1月份,該行信貸投放不理想,除去信貸審批不靈活外,企業(yè)資金需求不足是一大主因。
  數據顯示,1月份,廣東票據融資增加近1480億元,占新增貸款量比重逾80%,同比多增近1434億元。他分析說,高比重正說明企業(yè)投資需求不旺,因此,該行1月信貸投入甚至比去年年底略有降低。
  他進一步分析道,中央4萬億投資基本是政府或國有企業(yè)項目,然而,深圳則是民營經濟占主導,對于當地銀行業(yè)而言,并沒有多少政府項目可投,與此同時,民營企業(yè)資金需求則在縮減,這是該行1月信貸投放不旺的主要原因。
  對于票據融資何以如此大規(guī)模增長,他認為,主要是因央行流動性太大,導致貼現與存款利率倒掛,而廣東地區(qū)資金充裕,相比其他地區(qū)競爭更激烈,也導致票據融資規(guī)模增大。
  不少企業(yè)告訴記者,為減輕資金負擔,企業(yè)越來越多的使用票據融資。上述國有銀行深圳分行人士則告訴記者,2月份,該行票據融資占比有所增加,他預計,2月份票據融資規(guī)模仍可能增加,3月份則有可能回落。
  不過,建行、中行、農行人士表示,1月份信貸投放中,票據融資比重較小。權威部門人士證實了這一說法,稱廣東地區(qū)票據融資大部分來自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所占比重則較小!安贿@樣,哪里來的規(guī)模增長?”一股份制銀行人士所言也許部分解釋了其中原委。

出口企業(yè) 信貸遭收縮

  在有效資金需求不足的同時,作為廣東經濟發(fā)展重要支撐的外向型企業(yè)群體則被銀行加上了“謹慎投入”的標簽。
  銀行的審慎態(tài)度源于廣東日趨嚴峻的外貿形勢,自去年11月出口出現負增長以來,廣東地區(qū)出口持續(xù)下降,海關最新統(tǒng)計顯示,今年1月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為366.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1%,大于全國下降29%的幅度。其中,出口242億美元,下降23.6%,大于全國出口下降17.5%的幅度;進口124.3億美元,下降42.1%,小于全國進口下降43.1%的幅度。
  由于出口形勢嚴峻,近一年來廣東外向型企業(yè)倒閉的傳聞不絕于耳,而較早前,廣東銀監(jiān)局相關官員則表示,廣東出口企業(yè)的效益變差,貸款違約率也在上升,截至去年9月末,廣東紡織大企業(yè)的不良貸款率為27.3%,同比上升2.38%,而與此相反,廣東(除深圳外)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下降1.5%。
  紡織曾作為廣東一大支柱產業(yè)為廣東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據海關統(tǒng)計,2008年我國出口紡織服裝18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2%,增幅較上年回落10.7個百分點,其中廣東出口341.3億美元,同比下降18.7%。
  在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凌方才看來,紡織企業(yè),以及其他進出口企業(yè)貸款不良率上升很正常。實際上,盡管其公司業(yè)務一直良好,但今年1月業(yè)務量也下降近10%,其供應商則處于等單,開工不足的狀態(tài),而據他所了解,股份制銀行也表示不良貸款增多。
  盡管政府試圖振興出口產業(yè),但如今,走在東莞這一出口企業(yè)重鎮(zhèn),依然帶給外界悲觀的預期。
  在東莞厚街家具大道,上千家家具及其配件廠商展銷店林立!稗k好家具展,推動家具產業(yè)升級”是3月16日將要在此舉行的家具展宣傳主題,但一家具布藝展銷廳的負責人則告訴記者,以往家具展前一個月,就會有不少企業(yè)為布展忙碌,但在記者走訪的2月中下旬,卻鮮少見企業(yè)忙碌布展的身影。
  該負責人說,自從大年初九上班后,連續(xù)4天都沒有一個人踏進店門,12月份該店接單量甚至不足以交付店面租金,“心寒”成了他使用最多的詞匯之一。他說,家具及其配套企業(yè)都是一致觀望的態(tài)度。
  對于今后的出口形勢,記者走訪的幾家展銷店面負責人均表示,訂單的確在減少,而他們更進一步認為,這還不是危機的結束,也許僅僅是冬天的開始。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廣東省進出口可能持續(xù)低迷。
  也正因此,不止一家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對出口企業(yè)的信貸投放在收縮,并認為全國都如此。
  某國有銀行東莞分行信貸員毫不諱言,外部環(huán)境不好,該行對出口企業(yè)的貸款申請審查更嚴格,附加條件也相應增加。
  另一股份制銀行東莞分行業(yè)務部負責人也表示,東莞出口形勢不好,因此,“兩頭在外”、“三來一補”的企業(yè)都在他們慎重放貸的范圍之內。
  廣東省外貿形勢得到中央高層的高度關注,就在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廣州和深圳分別主持召開外貿、外商投資企業(yè)和金融座談會,強調金融系統(tǒng)要努力滿足企業(yè)合理資金需求,但也強調要牢記防范風險是金融業(yè)的永恒主題,堅決守住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的底線。
  對于廣東銀行業(yè)而言,如何在控制風險與滿足企業(yè)合理資金需求之間達到平衡考驗著經營者的能力。盡管為提振出口行業(yè),部分行業(yè)出口退稅率得以部分回調,各級政府也試圖提振出口,但無論是企業(yè)自身,還是銀行界人士均認為,這些都不是治本之策。在他們看來,外部需求如果不見好轉,出口行業(yè)不能從根本上實現產業(yè)升級,出口行業(yè)則難以振興,也因此,在部分行業(yè)出口不良率上升的情況下,銀行出于風險考慮一致表示收縮出口企業(yè)信貸。

政府項目 稀缺資源引得資金追逐

  具有財政保證的政府項目,目前成為經濟調整期中,各銀行積極搶食的最后一塊香餑餑。2008年年底及今年年初,各大行紛紛與廣東省政府或地級政府簽訂授信協議,規(guī)模動輒幾千億,也可見一斑。
  去年年底,農行承諾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將向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重點產業(yè)提供總額不少于2300億元人民幣的意向性信用額度。
  交行也表示將未來3到5年內向廣東省優(yōu)勢產業(yè)、重點基礎建設項目、優(yōu)質中小企業(yè)和高科技企業(yè)提供2200億元人民幣的意向性授信。
  建行則和廣東省重點企業(yè)開展深度戰(zhàn)略合作,建行廣東省分行擬授信3798億人民幣,支持廣東省交通、能源、基礎設施、中小企業(yè)、三農、“雙轉移”等行業(yè)及重點項目的合作。
  與此同時,東莞也獲得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大銀行共2200億元的授信支持,而實力稍遜的股份制商業(yè)銀行,也力圖以參與銀團貸款的方式,試圖分一杯羹,但這些并不是全部。
  各大銀行之所以鐘情政府項目,銀行人士分析認為,是因企業(yè)有效資金需求不足,同時真正急缺的中小企業(yè)在在經濟下調期,風險更難控。也因此,政府項目無疑成為銀行規(guī)避信貸風險的優(yōu)質投向。一銀行人士進一步分析道,廣東政府良好的財政狀況,也是當地銀行業(yè)樂于參與其中的重要原因。
  而據一銀行人士分析,銀行扎堆政府項目,另一個頗為微妙的因素則是,政府項目即使出現不良,銀行相關負責人所承擔的責任也會較小,畢竟,支持政府項目,也是為相應政府號召。而如果投入到急缺資金的民營企業(yè),一旦出現不良,對其責任的追究則更為嚴厲,甚至有可能被懷疑在信貸投放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guī)行為,在他看來,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原因。

巨額授信 意在長期,而非當下

  不過,與巨額授信相對應的則是,廣東1月份中長期貸款增量同比則減少近140億元,而政府項目多為中長期貸款。
  而據記者了解,被稱扎堆政府項目的廣東各大國有銀行1月信貸增長也并未有異常,一銀行人士告訴記者,農行廣東省分行1月在當地新增貸款不足20億元,而2008年1月該分行信貸投放量則達近60億元。建行廣東省分行1月信貸增量為130多億,工行不足80億,中行次之為70億元左右。廣東某地城商行信貸審查部負責人也告訴記者,1月新增貸款基本投向了市政建設項目,但其新增貸款增幅也不超過10%。
  建行廣東省分行一人士則表示,盡管各大行扎堆政府項目,但實際投放量不大,因為項目審批立項仍需要時間。
  不過,一股份制銀行廣州分行人士所言,則顯銀行巨額授信背后另有千秋,該人士毫不諱言,近期該行與某國企簽訂近百億的授信協議,但實際真正能落實的也就一兩億。
  一國有銀行人士對此評論為“很正常”,各大銀行舉措意在為未來需求合作機會,但卻不一定都能落地。
  但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則認為,銀行與當地政府的高調姿態(tài)僅為配合中央提振經濟的決心,宣傳的意味勝于一切。而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的信心,尤其銀行對基建投入的積極表態(tài),一度使得鋼材價格回升。
  而知情人士則表示,廣東省政府號稱2.3萬億投資規(guī)模,實際上早在計劃之內,鮮少為配合中央四萬億投資新增項目,而早已立項的項目資金安排也早有規(guī)劃,并不急缺資金,甚至部分宣傳為新開工的項目實際上也在早兩年前即已開工。這一說法也部分印證了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的分析。
  不過,銀行的巨額授信,也給市場這樣一個信號,即銀行流動性過剩,資金充裕,市場利率也隨之下降。
  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就在1月份,該行對一中小企業(yè)貸款利率原本擬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0%,但該中小企業(yè)則以另一家銀行給其基準利率為由,要求得到基準利率,在這筆交易中,最后妥協的是銀行。

  相關稿件
· “usp10.dll貓癬病毒”服務器現身廣東 2009-02-26
· 黃埔海關統(tǒng)計:上月廣東對美貿易降幅擴大 2009-02-26
· 廣東旅游休閑計劃"看上去很美" 尚待考驗 2009-02-25
· 廣東試行國民旅游休閑計劃 2009-02-25
· 大型原創(chuàng)舞劇《紅樓夢》廣東汕頭上演 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