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日全食:從應對到普及
    2009-07-23        來源:CCTV《新聞1+1》

    觀測鏡脫銷,天文館客流量大增,電話量過多導致通訊短時中斷,日食奇觀引發(fā)中外觀測者天文熱情,政府發(fā)布應對通知,加強科普,做好預案,強化值守,六分鐘自然天象成為社會公共事件。一次日全食能否真正做到讓科學知識普及?六分鐘熱情怎樣變成持久動力?從應對到常態(tài),我們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問:針對日全食,國務院發(fā)出了一個通知。實際上像針對極端的這種惡劣天氣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現象,很多的單位和部門,應該有相應的緊急的預案,為什么國務院還會發(fā)出這樣一個通知呢?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教授張國慶:我的基本看法,我是認為這次國辦發(fā)的這個通知應該是屬于防范于未然的預警性的一個合理的公共管理選擇。為什么會這么看呢?我想可能跟這一次的日全食的這樣一個特點有很直接的關系。
    我想通過網絡報道可以看到,這一次是近500年來,中國持續(xù)日全食時間最長的一次,大概可能要持續(xù)到4-6分鐘。
    第二個,這次波及的面也比較廣大,自西向東,整個長江流域幾乎都涉及其中。
    第三個,涉及的人口也非常廣大,大概有近4億人可以直接觀看日全食,人口的比重占得也很大。
    在涉及到的流域情況來看,我們都可以理解,流域由于廣大,人口眾多,這里面涉及到各類的城市,也涉及到鄉(xiāng)村,所以人群的結構也就因此變得非常復雜。
    在這樣一個特定條件下,我覺得就有可能發(fā)生兩類不確定性,一類的不確定性,就是有可能發(fā)生什么樣的自然現象。實際上由于我們過去沒有遇到過,因此實際上人們并不能夠肯定可能出現什么樣很確切的后果。
    比如有報道說,溫度可能會下降10-15度,有沒有可能產生大規(guī)模的電磁現象,諸如此類,有沒有什么風力變化等等等等,這些東西我們并不能夠確切地知道。
    第二個不能夠確定的可能的后果就是可能發(fā)生什么樣的社會現象,我想我們實際上也不能夠很確切地知道。

    問:這份通知實際上提到了四個方面,其中是加強科普宣傳;還有做好相關的應急預案;同時組織加強觀測和旅游的管理;另外還強化值守應急。其中的第一條是加強科普宣傳,您怎么樣看這樣的一個排序?

    張國慶: 科普宣傳,我想首先是針對廣大的農村人口而言的,或者相對落后的地區(qū)而言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日全食在歷史上從來都是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兆,在信息不夠發(fā)達,或者人們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地區(qū),這個有可能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

    問:像日全食這樣的一個自然現象來講,我們現在對它的了解程度,從了解的人員結構和比例上來講,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清華大學科技傳播普及研究中心的理事長徐善衍: 就我對我們教育的了解,應該說我們凡是上過小學的這些人員,對日全食、日食的現象應該是有一個基本了解。但實際上我們過去在多年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調查情況來看,我想對我們日食現象,日全食的現象能夠給予一個科學的解釋和全面的了解,恐怕不會超過三分之一的,恐怕要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對日全食現象不能夠給予一個科學的解釋。
    所以抓住這么一個幾百年才能遇上一次的天文奇觀,由這開展一些天文知識的科學普及是完全必要的。

   問:看到今天各種各樣的說法,說是500年一遇一次的,有人說我真想再活500年。實際上像對于剛才您所提到的,作為一種科普宣傳這樣一個角度來講,我們現在對普通公眾進行這種科普來講,相應的機構有哪些?怎么樣來進行這樣的一個科普宣傳?從日常生活當中來看。

    徐善衍:實際上面對社會廣大公眾進行科普教育的機構是方方面面的,但是從世界上大體分兩大類:一個就是日校的正規(guī)教育;再一個就是日校以外的各類非正規(guī)教育。現在日校教育應該說發(fā)展得越來越快,公民受到正規(guī)教育的水平,從原來小學的義務制教育到初中的義務制教育,隨著形勢的發(fā)展,我想全民義務制教育水平要不斷提升的。

  問:今天在網上也有相應的評論,比如說像面對這樣一次百年一遇的這樣一個天文現象,好像我們相應的教育機構,盡管現在是在暑假期間,好像也沒有采取什么樣的動作,針對中小學生進行一次實際的觀察,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組織,有人提出批評,你怎么看?

    徐善衍:我認為從我們現在中小學的教育來看,對這種日食教育,在他的正常課程里邊應該受到一定的教育。至于學校組織這種帶有科普性質的集體觀測活動,作為組織假期孩子們的一次活動,我看還是有意義的。但我倒覺得,倒沒有必要說通過這次觀測,對我們的中小學生進行一個日全食的科學知識的普及,我覺得對中小學生,他們會能夠基本掌握這個知識的。

    對公眾來講,剛才我談到我們的科普單位,除了學校之外,還有我們社會各部門這種非正規(guī)的教育,這種非正規(guī)的教育,由于我們國家受教育的水平不是太高,通過各類媒體向社會廣大公眾進行一些科學知識的宣傳,使廣大公眾了解日全食的一些科學道理,這都是完全有必要的。

    問:您剛才提到像學校的這種教育,還有這種社會的對于科普的這種普及的一種教育。我們也看到有評論說,別讓看日全食跑偏了,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有許多商業(yè)的活動,比如說坐飛機從成都到上海進行逐日活動。我們特別今天觀察了一下,有很多評論,有一種說法說,比如說實際上日全食在成都是9點11分13秒出現,上海是9點36分48秒,而兩地之間是1600公里,要飛兩個多小時,實際上在空中能多看十幾秒鐘,覺得實際上這樣的一種做法不外乎是一種商業(yè)操作,并沒有實際起到普及推廣的作用,像這樣的一種質疑您怎么理解?怎么來看?

    徐善衍:實際上這種商業(yè)炒作是缺乏對日全食的科學知識的一個理解,坐著飛機能夠把看日全食的時間延長,實際上延長不了多長時間的。炒作無非是,我看這里面有一個炒作單位的經濟利益的問題,追求這個事情,這種商業(yè)炒作,我認為對科普的宣傳來講,這個項目,這種炒作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大家坐著飛機看,達不到他要追,長時間觀看日全食的效果,讓一些人感到上當了,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我想這個效果是不好的。

    問:總的來看,應該說我們這次觀看日全食盛況空前,人非常的多,這么多人來講,我們想可能不都是主觀上要對自己進行科普,很多可能是看熱鬧,或者完全是一種興趣,這是客觀上導致很多人來看,我們在科普方面來講,怎么能夠把人們客觀上的這樣一種熱情和我們自己主動的想進行科普的實際的一些操作結合起來?

   徐善衍:我看到一些媒體報道,對觀測今天的日全食盛況空前,很多觀眾抱著很大的興趣投入這項活動,我作為一個長期從事科普工作的工作者,也感到很高興。因為在我們開展科普工作中,歷來有個說法,興趣是接受科學、接近科學、熱愛科學的第一個老師,或者是進入科學大門的第一個門檻。所以借著觀測日全食這個機會,能夠把大家的興趣調動起來,以此為契機,更多地開展一些經常性的科普工作,我想這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但不要一是一,日全食觀測作為一項活動就了了,能夠使我們從事科普工作的各個單位、各個學校,能夠對面向各類廣大公眾,青少年也好還是成年人也好,進行一些科普工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能夠總結這次觀測的一些經驗也好,教訓也好,或者從這為起點也好,能夠把這個工作長期地做下去,因為科普工作是個長期的一項事業(yè)。

    問:很多人參與到實際的觀測過程當中來,在短短的將近6分鐘的時間,是一種6分鐘現象,在這6分鐘之前,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商業(yè)機構的參與,包括政府的出于一種推動的這樣一個做法,發(fā)出相應的通知。6分鐘之后,下一步我們應該在哪些方面來做工作?

    徐善衍:我想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的關注點應該在6分鐘以后,如何把這項工作,把科普工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應該說這6分鐘是吸引公眾從關注天文現象開始,天文科學開始,這種現象對我一個觸動,使我想起來人類的科學的發(fā)現,人類的科學文明的進步,應該說在一定程度和意義上講是從天文學開始的。比如中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提出的天文,就是諸多的天文現象迷惑不解,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后來應該說人類的文明進程,近代科學的發(fā)現,近代科學的出現,應該說也是從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說,1543年發(fā)表天體運行說,也是天文學揭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問:溫家寶總理在和同濟師生會面的時候,引用希臘先哲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人,那他們沒有未來,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希望同學們能夠經常仰望天空”,這句話可能是一語多關,但是也提到了,應該培養(yǎng)國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
    我們從現在來看,我們所提到的科學素養(yǎng)包括哪些方面?怎么來培養(yǎng)?

    徐善衍:科學素養(yǎng),現在國際上通行提法,主要體現在這么幾個方面,一個就是要公民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素養(yǎng)高低,這是其中一個方面的衡量尺度。
    再一個就是了解、把握科學發(fā)現的過程,這里邊包括掌握科學發(fā)現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包括弘揚科學的精神,你是不是具備,單純知識不行,因為掌握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你善不善于自己去學習,自己去探索。
    再一個素養(yǎng)很重要的就是了解科學與社會的關系,能夠正確地應用科學,以及掌握應用科學技術的技能。

    問:實際上科普來講需要人,需要錢,需要一些政策。但是反過來我們現在的社會當中,很多人在進行科普的過程當中,怎么樣能夠使這些人真正的在社會當中來實踐他的做法?

 徐善衍:應該說,2002年我們國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據我知道還沒有什么《科普法》的,《科普法》的核心精神就是讓全體公眾能夠接受科普教育,同時越來越多的公眾也從而能夠參與科學的傳播和普及,就是你是這方面的工作者,你也是接受教育者。

    問:我們?yōu)槭裁船F在很多的科學家沒有看到在第一線從事這種科普工作?

    徐善衍:實際上我們的一些科技工作者也開展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但是這種自覺性,這種國家推動能夠激勵科技工作者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開展這個工作,這種激勵的機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問:問題在哪兒呢?

    徐善衍:比如說,我們國家制定《科普法》的時候,我也代表我們國家組團到外國進行考察,我所看到的比如外國科學家,一個科學院所它每年從事的項目要花納稅人的錢,你花納稅人的錢從事這個項目,這個項目的意義、作用是什么,對社會,對老百姓能有什么好處,你這個項目又進行到了什么程度,要定期的向群眾,比如說深入到社區(qū),在一定公眾場合進行報告,這個報告的過程,讓公眾了解你做些什么實際,也是進行了科普工作的這么一個過程。
    再一個,我在國外,我們所比較關注的一些科普場館、科技類場館、公益性設施,它的經費基本上是按照三分之一都是由企業(yè)和社會上的一些基金會提供基金。而我們國家基本上,像這些公益性的設施都是國家拿錢,來自于社會上的群眾的捐贈、企業(yè)的捐贈是極少極少的,這都體現了我們在科普工作激勵多方、調動多方面積極性上還存在著機制問題。比如現在好多科技工作者提出來了,我做科普工作,我寫有關文章,參加活動,不算工作量,而且開展科普工作的情況怎么樣呢?對他評職稱、晉級沒有什么關系。

    問:科普實際上有兩方面,要普,同時也有人接受。從公眾參與的角度來講,我們似乎給公眾提供參與到科普當中來的機會并不多,公眾怎么來參與呢?

    徐善衍:公眾參與主要現在我們是在兩方面努力的,一個就是比如在社區(qū)里邊,實際社區(qū)也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好多人就是說,所謂中國有句老話,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各有各的專長,可以在群眾中發(fā)揮那些各自有專長的人,他們在群眾中進行一些彼此之間的科學教育。

    問:實際上公眾參與到科普當中來應該有一個前提,必須得有興趣,怎么樣培養(yǎng)他這種興趣?

    徐善衍:這種興趣一般對不同人群來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有些人對學習一些科學知識,對某個學科他有探索的興趣,希望對某些方面掌握一些知識,這是從興趣出發(fā)。
    還有一個,成年人來講,多數都是從他的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比如社區(qū)涉及到怎么樣使自己的生活質量更高,怎么樣防病治病,使自己活得更健康,更有品位,這方面他都是從實際需要出發(fā)。

    問:從公眾的參與角度來講,像我們很多的科研項目的審批,包括實施的過程當中,是不是也應該讓公眾參與到當中來,起到一個監(jiān)督,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激發(fā)興趣的一個過程?

    徐善衍:你提這個問題是在世界上,在發(fā)達國家越來越興起的一個叫做公眾理解科學的概念,公眾理解科學概念就是認為在當今社會,社會上所有的一些公共事務或者公共決策,無不包含著科學的內容。
    那么在一個民主社會里邊,怎么樣使公眾對這種包括科學內容的各項活動和決策,能夠讓公眾在其中發(fā)表意見,聽到群眾的聲音,是同意、反對、支持、贊成,還是怎么樣,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向公眾來傳播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知道一些科學知識在當今社會應用的一些價值、作用,它的正面效果、負面作用是什么,群眾有了這個基本知識把握以后,他才能投身到社會活動和各項決策中來,所以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相關稿件
· 世紀日全食能否催生我們的2061計劃 2009-07-22
· 外國旅客觀看日全食 首都機場迎來入境高峰 2009-07-22
· 林森博士:日全食影響百姓八個生活細節(jié) 2009-07-22
· 日全食影響股市? 專家稱不受迷信說法影響 2009-07-22
· 速成的“日全食經濟”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