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月有新詞出,各自流行數十天”,中國網民造詞的速度確實非常驚人,而由網民造出的新詞也真的智慧高超、入木三分、一針見血。從“躲貓貓”到“欺實馬”,從“宅男宅女”到“經濟適用男”,每一個詞既是對某一具體事項的生動描述,也是對一種社會現象的經典概括。
最近走紅網絡的是,與“被”字相關聯的系列詞——“被自殺”、“被自愿”、“被代表”、“被捐款”、“被就業(yè)”、“被增長”、“被小康”、“工資被提高”等等,輿論發(fā)出驚問:中國進入了“被”時代嗎?
要說清這個“被某某”,還得從一年多前的安徽阜陽人李國福說起,這位曾多次進京舉報原該市潁泉區(qū)區(qū)委書記張治安違法占用耕地、修建豪華辦公樓“白宮”等問題的舉報人,在監(jiān)獄醫(yī)院中蹊蹺死亡后,其家屬堅決不認可檢察機關作出的“自殺”結論,因為爭議一時無法達成一致,于是,有網民說,李是“被自殺”的。直到今年6月,雖然李案的真相仍是個謎,但那位被舉報的張書記卻因涉嫌報復陷害罪、受賄罪等被提起公訴,這應是“被”事件的第一宗案例。
無獨有偶,今年2月,江蘇省對南通市轄下各縣市的小康達標情況進行電話隨機調查。當地政府卻要求受訪民眾熟記事先統(tǒng)一下發(fā)的標準答案,于是,一夜之間,那些依然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家庭在官方的統(tǒng)計數據中“被”跑步實現“小康”了。
而僅僅過了5個月,地處古城西安的西北政法大學2009屆畢業(yè)生趙冬冬在自己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學校子虛烏有地“安排”到一家公司“就業(yè)”了——學校在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登記卡上是這么幫他填的。從此,“被”字迅速躥紅,網民們紛紛翻出發(fā)生在各地的“被字案”,可謂“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原來,在中國大陸“被字案”竟然比比皆是、多如牛毛。
“被”字的流行揭示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兩重危機:一是社會基本價值遭損毀;二是公民基本權利遭侵蝕。
數據統(tǒng)計最應遵循的原則便是“實事求是”,真實性既是統(tǒng)計學的生命,也是官方科學決策和社會一切管理規(guī)范的基石。一些官方機構為了壘高政績和證明某項政策的正確性,或者為了獲取某項優(yōu)惠,為了“面子工程”,而人為操控統(tǒng)計數據,“制造”出虛假的“繁榮”與“和諧”,讓人們生活在一個“被小康”、“被就業(yè)”的社會中,正反映出這些機構對社會誠信基本價值的漠視,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和惡劣程度遠比制造某種假冒偽劣產品要大得多,最后被毀掉的決不是某個機構或個人的名譽、利益,而是整個社會的誠信系統(tǒng)、管理體系和一切法規(guī)秩序。
借用網絡當前最流行的一句話——你“被”掉的不是統(tǒng)計數據,而是社會基本規(guī)范和秩序;你“被”出的不是政績,而是官僚主義難以根治的浮夸本質。
而在“被自殺”、“被自愿”等案例中,公民個人權利被空前忽視。有網民說,從小百姓被侵權后須自己承擔所有后果,反映了當下中國許多普通人揮之不去的“被動性”命運,這話講得中肯。所有人雖然在名義上、法律上擁有選擇權和創(chuàng)造權,但實際上可以做的也只有“被迫那樣”了。
個人權益在機構或集團的天平上不僅輕若鴻毛,而且還會在“被”中讓一切侵權行為變得合理合法、堂而皇之,這是對法律原則的公然藐視,是對人本精神的“不宣而戰(zhàn)”。一個“被”字勾勒出中國社會被各種利益糾葛、扭曲的形象,這種現象如果不能扭轉,對中國社會的傷害,將是長遠而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