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成第二波金融危機“火藥桶”
    2009-03-02    作者:楊麗明    來源:市場報

  當2004年5月1日中東歐10國新加入歐盟時,歐盟舉“盟”上下,交杯相慶,皆大歡喜。誰也沒想到4年多后,東歐這個歐洲經濟增長的新火車頭將有可能成為引發(fā)第二波金融危機的火藥桶。

歐洲新興經濟體面臨嚴重衰退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日前有關“歐洲新興經濟體衰退嚴重”的最新風險提示報告,引發(fā)了國際上對東歐經濟拖累歐洲銀行業(yè),進而引發(fā)以歐洲為主戰(zhàn)場的第二波金融危機的恐慌。
  這一風險揭示報告認為,歐洲新興經濟體的衰退情況可能比其他地區(qū)更加嚴重,因為這些經濟體存在很大的貿易失衡問題,這可能導致該地區(qū)的銀行評級被下調,并連累其西歐同行。
  近幾年來,由于在地租、人力資源、稅收政策以及地緣等方面的天然優(yōu)勢,東歐成為西歐銀行及投資機構最為鐘愛的投資目的地。
  一方面,東歐憑借西歐的投資,獲得了經濟騰飛的必需資本;另一方面,西歐投資者也在這些新興經濟體獲利頗豐。2007年,東歐地區(qū)甚至取代亞洲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新興市場,當年全球投資于新興市場的7800億美元中有3650億美元流向了東歐,其中大部分購買了銀行債券等金融產品。
  然而,2008年底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使這種形勢發(fā)生了逆轉。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投行崩潰,進而導致全球金融系統(tǒng)性的危機。在危機的陰影下,西歐金融機構投向國外的資金紛紛外逃。  據(jù)國際金融協(xié)會預計,西方銀行今年將從新興市場撤出約610億美元的資金,去年為凈流入1670億美元,2007年更是達到凈流入4100億美元的創(chuàng)紀錄水平。而東歐新興國家受創(chuàng)最為嚴重,預計有270億美元流出該地區(qū)。
  眾所周知,東歐國家銀行業(yè)被西歐國家高度控制。尤其是意大利、奧地利、瑞典和比利時的銀行對中東歐影響力最大,擁有這些國家銀行份額的80%。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的銀行系統(tǒng)幾乎100%由外國銀行控制。

外資撤離引發(fā)東歐系統(tǒng)性危機

  外資的大量撤離,在東歐國家導致了系統(tǒng)性的危機。首先,投資人信心的喪失,使對外國資本依賴程度過高的東歐,一下陷入資金緊縮狀況,股市急劇縮水,融資難度大大增加,面臨實體經濟衰退危機。有專家估計,外資突然撤走將使得東歐的經濟產值在今年暴跌10%。
  其次,隨著融資套利交易平倉和資金的大舉撤離,東歐國家貨幣大幅貶值。穆迪的報告稱,2009年至今,一些國家的貨幣短短一個多月的“縮水”幅度幾乎可與2008年整個下半年相比。
  該地區(qū)本幣貶值幅度最大的國家依次為波蘭、匈牙利和俄羅斯,對美元匯率的下跌幅度分別高達21%、20%和17%;而在去年下半年,上述3種貨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則為28%、21%和20%。
  第三,由于經濟衰退和貨幣貶值,東歐國家償還外債的成本大幅增加。而東歐國家的外債所占本國的GDP比率,卻高得驚人。穆迪報告指出,2008年每個東歐國家的外債/GDP比率都高于50%。拉脫維亞為135%,居9國之首;保加利亞、匈牙利、愛沙尼亞等國也高于100%,相比上世紀末遭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的亞洲國家還要高出很多。
  目前,東歐國家外債總計約1.7萬億美元,超過了該地區(qū)2008年GDP。其中,多數(shù)借款將在短期內到期,今年東歐銀行面臨4000億美元還款或再融資壓力,相當于該地區(qū)GDP的1/3。而還債成本的增加,對這些國家無異于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由于受歐洲國家市場需求減少,以及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影響,東歐對西歐出口急劇減少,這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東歐也是一個重大打擊。

西歐將受東歐金融危機拖累

  面臨綜合性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東歐國家對西歐金融機構貸款的違約風險大大增加。專家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違約事件將出現(xiàn)集中爆發(fā)的現(xiàn)象。
  東歐的違約,對西歐已經陷入困境的金融體系又是一次重大打擊。因為一些西歐經濟體對東歐進行了巨額放貸,如奧地利銀行向東歐地區(qū)的放貸量相當于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0%;瑞士的銀行向高風險國家借出900億美元,相當于瑞士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5。許多人認為,東歐國家的違約,將是壓死西歐金融體系這只“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屆時,第二波更為嚴重的金融危機有可能誘發(fā)。

  相關稿件
· 東歐經濟“重感冒” 尚未傳染全世界[圖] 2009-03-02
· 默克爾暗示:德國將對東歐國家施以援手 2009-02-27
· 風險加劇 東歐或成新一輪金融風暴策源地 2009-02-25
· 金融危機來襲 東歐國家經濟金融體系戰(zhàn)栗 2009-02-25
· 經濟危機下的東歐新巨變 2009-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