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能治 "氣荒"何以成頑疾
    2010-02-11    作者:陳其玨    來源:上海證券報

    “油荒”與“氣荒”一直是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兩大頑癥,且?guī)缀跄昴甓紩磿r“報到”。每當“兩荒”來襲之際,車輛停駛、工廠停產、交通停運,社會方方面面都受到不小的沖擊。
  但去年,局面發(fā)生微妙的改觀:整整一年中,國內沒有發(fā)生一次“油荒”,這在2003年以來實屬僅見;但“氣荒”卻仍舊在去年年底如期而至,且今年初又兩度來襲,而破壞力更猛于往昔。
  不少人將“氣荒”遷罪于異常寒冷之天氣與數(shù)年未遇之雪災,亦有人將此歸咎于川氣東送未貫通或中亞天然氣未入境。但一大悖論是,往年也屢屢為天氣所掣肘的石油供應在去年如此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下卻始終如常。此外,更為奇怪的則是:相比國內天然氣的緊缺,國際天然氣市場卻已然過剩。
  國際能源署在去年11月的一期《世界能源展望》中稱:“全球天然氣市場已從賣方市場演變?yōu)橘I方市場,因為需求走弱但供給提高,供應將出現(xiàn)大量過剩!
  顯而易見,國內“氣荒”之肇因恐怕絕非“天氣惡劣”。追根溯源,仍是機制流弊所致。
  從經濟學角度看,資源總是稀缺的,油氣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礦物資源更是如此。通常情況下,一種資源越稀缺,就越要研究配置方式,提高配置效率。而市場的作用就在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在供給和需求之間形成良性對接。至于價格則是供求關系的風向標,從中可窺見資源的稀缺程度。
  問題就在于,中國天然氣行業(yè)既未形成一個要素完全的市場,也缺少一個對市場反應迅速的價格。一方面,產業(yè)鏈上下游的高度壟斷使得氣源被兩大集團牢牢把控,只能在封閉的體制內“缺氧”循環(huán)——失去充分的流動,也就失去了有效配置的可能;另一方面,定價機制的遲鈍又使得市場傳導出來的價格信號被嚴重扭曲——無法為經營者提供足夠的激勵來滿足市場供應。
  事實上,海外氣源遲遲進不來與國內天然氣市場拓展緩慢都可從缺乏足夠激勵這一點中覓到因果。
  相比之下,“油荒”之所以遠離,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去年中國推行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正向激勵。
  從根本上來說,無論“油荒”還是“氣荒”,都是機制改革相對滯后、市場化程度相對偏低的顯性后果。一個例證就是當初糧改之前,國內糧食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每個人只能定量購糧;而糧改之后,糧食供應極大充裕,國家傷腦筋的反而是糧食太多谷賤傷農的問題。
  至此,解決“氣荒”問題的答案已顯而易見:不妨就用治“油荒”的辦法來一次依葫蘆畫瓢治理“氣荒”,或許效果會立竿見影。

  相關稿件
· 美紐約時報:油價下跌將致“油荒” 2009-09-25
· 壟斷巨頭豈能“趁‘油荒’打劫” 2008-07-21
· 當“糧荒”遭遇“油荒” 2008-06-30
· [圖片新聞]英國油罐車司機罷工釀油荒 2008-06-17
· 國際油價飆升令"柴油荒"加劇 200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