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崗村:一年超越溫飽線,廿年沒過富?
    2007-07-19    肖波 楊玉華    來源:經(jīng)濟參考報

這是規(guī)劃整齊的小崗村一角。

今天,養(yǎng)殖業(yè)是小崗村的一項主要副業(yè)。

“大包干紀念館”推動旅游業(yè)

  夏收季節(jié),有些炙熱的陽光傾灑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頭牌樓上,不時看到路邊曬著的新麥。路旁,有粉刷整潔的小崗村小學,有村民新建的兩層小樓、百貨商店。再往前走,是兩年前省、市、縣政府投資300多萬元建成的“大包干紀念館”,然后通到一大片隆起的蘑菇大棚。
  聽說有記者從北京遠道而來,小崗村18戶大包干帶頭人中的關友江、嚴立華來了。61歲的關友江現(xiàn)任小崗村村委會主任,嚴立華是村會計。他們都身著T恤,足蹬皮鞋。關友江兩鬢有些花白,但精神很好,說話幽默詼諧。
  寒暄之間,兩輛大旅行車疾馳而來,停在占地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的“大包干”紀念館門前。車上下來100余名江西游客,是專程來參觀“大包干”故鄉(xiāng)的。
  聽見有人召喚,關友江起身走向紀念館。原來,18戶帶頭人中的嚴俊昌、嚴宏昌是名譽館長,關友江是現(xiàn)任副董事長。開館近兩年,游客紛至沓來,他們希望在館里和“帶頭人”合影。如果游客在館內餐廳訂餐,“帶頭人”會走上前向游客敬酒,往往是掌聲四起。
  小崗村是省、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且被省旅游局、省農(nóng)委授予全省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稱號。小崗村的旅游起步了,逐漸成為村民收入的一部分。

“肚子是飽了,錢袋子仍是空的”

  18個“帶頭人”按下紅手印的1978年,他們的人均年收入僅僅22元,第二年躍升為400元,一舉脫貧,從此與溫飽相伴。從那以后,小崗村人均收入的增長相對緩慢,1993年約為1100元。就在這年,20戶人家的小崗與相鄰自然村大嚴村民組合成新的小崗村。如今,小崗村有112戶人家,486人,勞動力190余人,耕地1800畝。
  性格開朗的關友江對記者說起了順口溜:“一年超越溫飽線,二十年沒過富?。”開頭他們拼命種糧,1980年產(chǎn)糧22萬斤,人均收入420元。干到1990年,產(chǎn)糧48萬斤,人均收入630元。90年代他們不斷調整種植結構,種過花生養(yǎng)過豬,均因商品率太低而無法形成優(yōu)勢產(chǎn)業(yè)。
  “小崗村人現(xiàn)在雖然賣糧不愁,肚子飽了,可錢袋子仍是空的。”省派干部、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告訴記者。2003年,小崗村人均純收入只有2300元;到2005年,人均達到4000元;去年為6000元,在鳳陽縣居于較高水平,還不包括由上級和外地援建的基礎設施。目前全村共有254個勞動力,外出打工84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40多人。
  關友江和老伴共種了四畝地,其中三畝是水田,都是麥稻兩季連作。他說,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格,農(nóng)民都非常歡迎,并且希望這個政策能長期堅持。但他同時也認為,最低收購價格就是再提高一毛,種糧收益也不大。
  以自家為例,關友江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產(chǎn)600斤小麥,毛收入430元左右。但復合肥需要開支50元,尿素20元,種子60元,機耕40元,機收50元,不算人工費用,共需要開支220元,一畝小麥純收入210元。一畝水稻產(chǎn)1000斤稻谷,毛收入700元。與種小麥相比,要多出30元農(nóng)藥和60元水費開支,即畝平成本310元,一畝水稻純收入最多400元。
  關友江說,在正常年景下,干得好一畝水田每年只有600多元凈收入,旱地一畝每年最多只有300元,不包含人工投入。

“糧價漲一毛,農(nóng)資漲兩毛”

  對于農(nóng)產(chǎn)品漲價,小崗村人似乎有些不以為然。關友江說,都喊糧價漲了,實際漲得很慢。現(xiàn)在小麥每斤七毛左右,且剛收完麥不久就賣了,留下的大都是口糧,再貴也沒得賣。事實上,八九年前小麥價格曾達到八毛一斤,現(xiàn)在漲價不過是恢復性的,就有人大驚小怪。而且,一喊糧價高了,農(nóng)資就跟著漲,往往是糧價漲一毛,農(nóng)資價格就漲兩毛。這對農(nóng)民是不公平的。
  關友江扳著指頭說:尿素,兩年前50多元一袋,現(xiàn)在八九十元一袋;碳酸氫胺前幾年一袋10多塊,現(xiàn)在要30多元。除草劑原來兩三元一瓶,現(xiàn)在15元一瓶。柴油更是沒譜了,前幾年每公升一元多,現(xiàn)在一公升要三塊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糧價上漲的部分很快被沖掉,農(nóng)民并沒有真正“增收”。
  小崗村農(nóng)民吳廣新說:“現(xiàn)在的情況是,如果打工不欠工資,按每月1000元計算,一個月的打工收入,能買一年的口糧!苯衲55歲的吳廣新有兩個兒子,兒子兒媳都在浙江打工。他們將37畝責任田轉交給嚴金昌夫婦,去年種田純收入不到6000元。而四個出去打工的孩子去年人均凈收入一萬元。
  調動農(nóng)民種糧積極性的“心理價位”是多少?小崗村不少農(nóng)民認為,現(xiàn)在種菜是種糧收入的三倍多,打工又是種菜收入的三倍多。但種糧比種菜和打工省時省力。考慮到這個因素,他們認為以現(xiàn)有的種植規(guī)模,如果小麥每斤賣到1.5元左右,大米每斤賣到兩元左右,對大多數(shù)農(nóng)民才有吸引力。

小崗人的“三步走”

  與小崗村人聊天,“富裕”是永遠的話題。
  按照安徽省滁州市確定的小崗村“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調整產(chǎn)業(yè)結構,發(fā)展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是振興小崗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是以“大包干紀念館”為依托,發(fā)展紅色旅游;“著力辦好工業(yè)園”則是實現(xiàn)小崗跨越發(fā)展的第三步。
  眼下,鳳陽縣委、縣政府已為小崗村制定了寬松的招商引資政策,并決定把小崗村作為觀光農(nóng)業(yè)旅游景區(qū)進行規(guī)劃建設。
  小崗村地處江淮大地淺緩丘陵之間,灌溉用水天然不足,2002年一場大旱就使全村減產(chǎn)五成左右。千百年來傳統(tǒng)的一麥一稻耕作,決定了小崗村人生產(chǎn)的局限性。從2001年開始,小崗村開始嘗試葡萄種植,效益比種糧高出兩三倍。能不能大面積發(fā)展葡萄生產(chǎn)呢?
  關友江說,全村的土地都種葡萄,興許葡萄也不值錢了,運輸、儲藏和銷售都成問題。種植一畝葡萄,需要1000多元開支,盡管上面有一些扶持政策,但許多家庭還是拿不出這個錢。再說,種植葡萄是細活,一季葡萄每年需要噴藥18次左右,一個勞動力最多能種三畝葡萄,種多了也管理不過來。
  在小崗村主干道“友誼大道”的盡頭,是一大片茅草覆頂?shù)哪⒐酱笈铩?5戶人家建起了200個大棚,三位將于今年夏天畢業(yè)的大學生,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建了九個蘑菇大棚。
  對大學生前來小崗村種蘑菇,當年按紅手印的老“帶頭人”們并不怎么理解。他們說對這玩意兒不懂行,覺得不好種,也不好賣,幾天賣不掉就不好辦了。但他們對大學生絡繹不絕地來到小崗村感到驚喜,認為今天的小崗村充滿吸引力。
  記者發(fā)現(xiàn)身邊的小崗村人真實而又多色調。他們憨厚、風趣,頗多抱怨又不斷期望,既有爭執(zhí)也有領悟,這似乎就是中國農(nóng)民的一個縮影。
  傍晚,記者揮別小崗村。暮色降臨,“友誼大道”兩旁新裝的22盞太陽能路燈一齊亮起來,柔和的燈光照亮了小崗村。

  相關稿件
· 馬紅漫:交強險的實施使保險公司脫貧 2007-05-24
· “脫貧標準”應該更具民生含量 2007-03-07
· 增加投資培養(yǎng)人才 非洲欲靠科技加快脫貧 2007-01-31
· 中國帶寬剛脫貧 網(wǎng)費卻高過韓國 2007-01-29
· 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靠簫笛脫貧致富 200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