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研究成本——收益的學問。一位經濟學家說,一個送貨員用摩托車替代自行車送貨,效率是提高了,但摩托車購置和使用成本遠高于自行車,收益反而降低了。在我國,大建特建高速公路,就是在做摩托車替代自行車送貨的事。 高速公路的優(yōu)勢是“高速”,即節(jié)約行車時間,提高運輸效率。但這是要支付成本的,過路費就是購買時間(效率)成本的支出。車主貨主都是精明的市場經濟人,如算計走“高速”的成本遠大于收益,就會不上“高速”路。國外收費的高速公路,都有與其并行的不收費輔路供車主選擇,而我國有的與高速公路并行的一二級公路也收費。于是,很多車主以超載沖減過路成本。 筆者以為,造成此種現象,有如“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典故,是因高速路畸高的通行成本讓車主望而卻步,以超載的歪道規(guī)避成本風險。其實,高昂的公路收費不僅影響車輛本身的通行能力,還會牽扯到地方吸納投資,甚而會通過市場轉移給非運輸企業(yè)和消費者。因此說,面積巨大的高速公路網,密密麻麻的收費站,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終日吸吮經濟血液,降低社會經濟收益。 鑒于此,社會呼吁撤銷公路收費站,還公路公共物品本質的聲音不斷。這是對的,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還是應本著“誰受益誰掏腰包”的原則,只是作為政府應審慎計算成本——收益,控制規(guī)模,避免走向反面。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美國從上世紀30年代始建高速公路,已建了近80年,如今8.5萬公里,收費里程不足1/10,且收費低廉。美國為什么不建更多高速公路,也許是收益大于成本的路段都建了,再建就是浪費財力,納稅人不同意,預算通不過。我國和美國國土面積基本相當,而其時間價值、GDP、人均GDP和汽車保有量遠不及美國,可我國高速公路里程2007年已達5.3萬公里,2010年要達到6.5萬公里,再過幾年就要趕上甚至超過美國。在與其經濟發(fā)展水平有較大差距的情形下,卻要追求相同的高速公路密度,這恐是難以承受的成本之重。有專家稱,高速公路日車流量3萬輛以上,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效用。而這樣的高速公路我國又有幾條? 據交通部幾年前統(tǒng)計,至2002年度,收費公路(90%以上的高速公路收費)貸款余額為5900億元(如今已上萬億元),貸款利息約500億元,而同期收費僅400億元,不足支付貸款利息。這就是說,車主貨主難以承受的高速公路通行費,只是建路成本的九牛一毛。其后果呢,要么收費站與日月同輝,要么收費到期銀行壞賬一堆。無論銀行或是財政收攤,終是全體納稅人二次買單。高速公路收費標準不低,收費總量很少,說明車流量太小,通行能力閑置浪費很嚴重。歸根結底是寶貴資金的浪費! 筆者以為,高速公路建設再不計成本地提高效率,帶來的將是負收益——銀行呆壞賬增加、道路通行能力閑置浪費,這些問題不能不防。尤其是在化解金融危機影響、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的大環(huán)境下,更要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注重投資效益,減少投資沖動和盲目性,把每一分錢用足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