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體系建設是經濟轉型關鍵一環(huán)
    2009-05-26    作者:章玉貴    來源:證券時報

    中國經濟能否成功轉型,既有賴于制度的改進與技術的進步,也離不開配套條件的支持。業(yè)已滯后的社保體系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向消費需求切換的最大瓶頸。各級各地政府既要保增長,更要將社保體系建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的戰(zhàn)略步驟來實施;拿出具體的時間表,以盡快消除擴大內需的后顧之憂。中央政治局近日強調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社會保障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統(tǒng)籌協調、抓好落實。顯然,中央的要求與廣大百姓的熱望是高度一致的。

    社保滯后是經濟轉型最大瓶頸

  自1995年中央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以來,盡管各級各地政府也在采取措施促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在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長馬車中,投資和出口仍然是各級各地政府長期以來的偏好。統(tǒng)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每年的GDP中來自投資的比重長期保持40%-45%的高位。盡管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壓過投資,但這并不說明經濟發(fā)展模式已經轉型,而是由于投資效率遞減的緣故。在中國經濟因受外部需求嚴重衰退而面臨嚴重下行風險的情況下,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了經濟轉軌的明確信號。此后家電下鄉(xiāng)、汽車下鄉(xiāng)、發(fā)消費券等被各地政府作為擴大內需的應急措施,也著實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消費需求。例如今年一季度6.1%的GDP增長構成中,消費對GDP的拉動為4.3個百分點,而投資為2.0個百分點,出口則表現為負0.2個百分點。不過,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等諸多約束條件面前,要使量入為出傳統(tǒng)深厚的廣大消費者持續(xù)掏錢拉動經濟增長,實在有點不現實。其實,各地政府比誰都明白,適應經濟轉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配套支持條件是社會保障的真正全覆蓋,以為廣大百姓提供底線經濟安全感,進而無后顧之憂地消費。但在實際操作中,幾乎沒有一個省區(qū)(市)真正把社保體系建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頭等大事來抓。在這種情況下,要讓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持續(xù)動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社保體系建設物質條件具備

  因此,在落后的社保體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向消費需求切換的最大瓶頸的情況下,各級各地政府既要保增長,更要將加快社保體系建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的戰(zhàn)略步驟來實施。切實拿出實際行動,制定完善社保體系的具體時間表,以盡快消除擴大內需的后顧之憂。
    應該說,中國已經初步具備建立健全社保體系的基本物質條件。過去十年來,中國財政收入大幅增長,1999年的財政收入剛剛突破1萬億元,到了2007年已經超過5萬億元,2008年則達到61316.9億元,同比增長19.5%。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1.7%上升到2008年的20.39%。說明中國已有相當的財力來支持建立初步覆蓋全社會的社會福利體系。然而,從經濟政策的落實情況來看,執(zhí)行難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遲遲沒有解決的通病。其實1993年中共中央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就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做了一個很好的原則設計,此后中央陸續(xù)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執(zhí)行力不夠,致使這項關乎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進展緩慢。城市職工養(yǎng)老保險也存在著巨大缺口。國企老職工“空賬戶”的補償問題遲遲難以解決,養(yǎng)老保險空賬規(guī)模達到驚人的1.4萬億元。關乎廣大百姓切身利益的健康醫(yī)療、失業(yè)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比例一直在低位徘徊,2007年的這一比例為2.4%,而同期巴西僅在健康醫(yī)療領域的投入就占據了GDP的4.7%。盡管中央已經決定加快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建設,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等等。但是中央在這方面的轉移支付由于缺乏對地方政府的有效監(jiān)督,使得這項民生措施難以得到根本落實。城鎮(zhèn)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職工占城鎮(zhèn)從業(yè)人員比例剛剛過半。這意味著大批城鎮(zhèn)非正規(guī)部門的就業(yè)者,特別是絕大多數農民工都沒有享有養(yǎng)老保險。農村中的絕大部分勞動力更是被排除在外。

  需強力機構協調社保體系建設

  可見,制約社保體系建設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財力欠缺,而是各級各地政府尚未從促進經濟轉型的戰(zhàn)略層面來認識建立健全社保體系的緊迫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理應出臺具體落實措施,并通過強力機構來協調社保體系建設,以改變目前主要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在推動和落實的局面。另一方面,作為推動社保體系建設的配套支撐條件,中央也應切實改革現有的以GDP、財政及就業(yè)增長等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以弱化地方政府對基礎設施和重化工業(yè)的投資沖動,引導地方政府優(yōu)化公共支出結構,并通過自身改革壓縮行政管理開支,將更多的財政預算投入到教育、健康醫(yī)療衛(wèi)生等社會福利領域。以期通過改善公共支出結構,提高投資效率,真正實現所有中國公民(農村及城市)都能享受養(yǎng)老金、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及生育保險。從而以健全的社會福利體系支撐經濟增長與結構轉型。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稿件
· 社;鸬膯⑹荆鹤龇(wěn)定器 得聚寶盆 2009-05-08
· 社;饚淼膯⑹荆鹤龇(wěn)定器 得聚寶盆 2009-05-08
· 社;穑喝ツ晏澚6.79% 將審慎投資股票 2009-05-07
· 社保參保人數和基金征繳收入增幅下降 2009-04-24
· 廣州大幅降低社保繳費比例 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