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耳邊仍殘留著媒體對日全食極盡慷慨而又煽情的贊嘆聲,但是日全食熱終將退去。此時,有必要檢討一下這股倏忽而至的熱潮高燒退后會給我們留下些什么?
整體而言,在本次日全食到來前后,表現最為活躍的是政府,正是它們的積極表現,使一場本來僅具有科研兼科普價值的天文觀賞活動,變成了由政府主導的公共事件,政府在日全食到來之前充分采取各種應對措施,諸如對交通設施如城市路燈等的檢查,對工程建設工地的安全提示,對人流密集地區(qū)的治安預案安排等等,都凸顯出經過了無數突發(fā)公共事件洗禮的政府,角色感越來越強,責任心越來重。
不過因為科普氛圍的稀缺,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日全食熱表現出強烈的商業(yè)氣息。據報道,因為此前認為日全食最佳觀測地在長三角地帶,熱點區(qū)域酒店早已預訂一空,部分景點也早已展開各種攻勢招攬游客。生產觀測鏡的廠家也賺了個夠。還有情侶購買了成都-上海的航班機票,全程追逐日全食……持續(xù)數日的日全食熱似乎在民間形成了一次全民科普運動。不過糾纏在其間的基于商業(yè)利益的考量,讓人懷疑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由純粹的科學精神在推動。在我們的商人考慮如何從日全食中獲益之時,近鄰韓國的天文研究院卻在全國范圍內舉行了免費發(fā)放可以安全觀測日食的太陽眼鏡的活動。
那么,誰是這場日全食熱潮的真正推手呢?是媒體!最近一段時間,有關日全食的新聞報道在各類媒體上占據了很大篇幅,隨著日全食如約而至,相關報道的熱度也達到了最高點,其中電視媒體更是出盡風頭,多城市觀測、全程直播、專家點評,彌補了那些限于氣象原因無緣一睹日全食風采的天文愛好者的些許遺憾。媒體設置議題能力、左右公眾興趣取向的能力展露無遺。但遺憾的是,一些媒體無意扮演科普推動者的角色,對于它們來說,一次地域跨度大、多城市觀測的直播節(jié)目,僅僅是一期“節(jié)目”而已,節(jié)目結束后,它們又將追隨新的熱點而去,重新在公眾中燃起新的興趣。
中國是無可爭議的太空強國,其民間群眾基礎越龐大,也越預示著其發(fā)展后勁的強大;谶@一國情,中國的天文愛好者就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觀賞層面,滿足于對造物主之神奇的謳歌和贊嘆上,而應該把關注點拓展到觀賞前及觀賞后。這其實是對民間的各類天文愛好者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在前兩天,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剛剛歡慶了屬于自己也應該屬于全人類的“登月40周年”的慶;顒。其實,從阿姆斯特朗在月球邁出歷史性的第一步的那一刻開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就進入了新的競爭階段。征服太空的號角聲仍在耳邊縈繞,每一次看似平常無奇的天文觀賞活動,都在培養(yǎng)一代人的太空夢想。倘能如此,這才是日全食熱給中國留下的最好遺產。
此番日全食被稱為“500年一遇”,那么,至少從理論上說,500年前,我們的祖先曾跟我們看到過同樣的天文奇觀,三個主角太陽、地球、月亮一個也沒有變,變換的只是我們這些宇宙間的匆匆過客。時代的進步往往就在大自然的不斷“同義反復”中得到驚人的印證,同樣的日全食被人類以不同的方式尊崇、追捧、研究。應在不斷的祛魅中調整我們與大自然的關系,弘揚中國人探索神奇太空的科學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