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問題,很多時候并不缺理念,而是行動。例如大學,誰都清楚出不了大師和一流人才的癥結在于行政化和官僚體制。但由于教育行政部門也包括大學自身這些年來并沒有去認真地解決這一問題,所以雖有社會的強烈呼吁,甚至總理在多個場合也表達對大學出不了大師的關懷與焦慮,但問題還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甚至還有惡化趨勢。近日,溫家寶總理在與科教文衛(wèi)體代表座談政府工作報告草案時,再次就大學辦學自主權問題發(fā)表了一番看法。他說,“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并認為功利化“要命”。盡管溫總理堅信中國能出一流大學,但如果目前的管理體制不改的話,也就只能當作鼓勵的話。 誠如開頭所說,中國的大學最嚴重的問題是管理體制的高度行政化和官僚化,這種行政化和官僚化已經完全滲透于大學的學術研究和評價體系中,從而使得學術權力依賴和服務于行政權力。教育主管部門習慣于用行政管理的邏輯和方式來管理大學,按照行政組織的結構和方式來設計大學的內部組織,確立管理中的隸屬和服從關系。更要命的是,對于大學的這套管理體制,不管出于對生計、地位還是前程的考慮,大部分老師都選擇了臣服,面對著教學、職稱和科研活動中種種不公正的現象,大都保持沉默。偶有一兩個“異己分子”——如清華的陳丹青出來挑戰(zhàn)這套體系,最后都像大戰(zhàn)風車的堂?吉訶德一樣,落敗而逃。 大學的這套組織體系之所以難以撼動,一方面與整個社會盛行的科層管理體制有關;另一方面,就是這個體制已經形成了一個深厚的獲利群體?茖芋w制是工業(yè)化的產物,它是以效率作為行動的追求目標,以嚴格的等級制度為依托的一種“官僚制度”。其嚴格的程序化和等級性,正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權力和資歷為尊的一面相吻合。因此,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到處都充斥著泛行政化現象。而這樣一套體制盛行日久,也就會衍生出依賴它而生存的“生物鏈”。事實上,在大學內部,我們看到,學者們通過學術成就贏得行政職位,行政職位反過來又強化、鞏固自己的學術地位。行政資源與學術地位于是在這里成為一對相互促進、相互利用的“良性”互動關系,形成了一種完全是中國特色的學術“潛規(guī)則”,即官大學問大、學術權威官僚化。大凡進入這個權力架構中的人,哪怕不從事具體的學術研究,也能借助非學術因素,輕而易舉地將其轉化為學位、學術獎項等學術資源。 大學的發(fā)展歷史表明,這套管理體制和學術評價機制是培養(yǎng)不出學術大師和一流人才的,F在的問題是,如何去破除這套體制。由于這并非是大學獨有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都存在的現象,所以要高校去行政化,確實很困難,但也并非毫無改進的空間。實際上,即使在現有的制度內,如果我們真的下決心去改,還是有很大余地的,關鍵是要有人去推動。既然高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而相對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層更超脫一點,不被具體的利益所糾纏,所以應該到下決心改革高校辦學體制的時候了。如果說賦予高校辦學自主權不宜全面鋪開,完全可以在一些新辦大學進行試點,可嘗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方面,政府
“簡政放權”,轉變管理職能,以保證大學的學術自由與自主辦學權;二是試點與推行聘任制條件下的教授終身制,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在大學內部學術事務上的較為廣泛意義上的“教授治!保蝗墙⒐、公正、公開的學術規(guī)范體系與學術誠信系統(tǒng),并適度引進社會中介機構參與學術事務,以真正實現學術規(guī)范的制度化。 大學在塑造民族精神和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方面,其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而“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則是一個大學成為一流大學的基礎與保證。對于大學的積弊,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呼吁的層次,必須拿出扎實的行動去推進。只有行動,中國的大學才會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