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馬約》的締造者們來說,以往歷史最值得汲取的教訓就是貨幣動蕩導致經濟和政治崩潰,尤其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教訓最為刻骨銘心。二戰(zhàn)之后,歐洲曾經積極參與穩(wěn)定國際和區(qū)域匯率。歐洲政治家堅信,20世紀70年代以來匯率制度的失敗,乃是經濟停滯、通脹加劇、失業(yè)劇增的罪魁禍首。歐共體創(chuàng)始國是兩大“準固定匯率制度”——1972年的蛇形浮動(Currency
“Snake”)體系和1979年的歐洲貨幣體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的核心成員。然而,特別值得指出的是,1978年歐共體僅有的9個成員國里,唯獨英國沒有加入歐洲貨幣體系的歐洲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英國對加入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總是那么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英國延遲至1990年才加入ERM,1992年又被迫退出(遭遇災難性貨幣動蕩之后)。如此磕磕絆絆的痛苦經驗,正是英國最終選擇不參加EMU,直到2008年仍然以懷疑目光注視著歐元的重要原因。 蛇形浮動體系和EMS/ERM被公認為是穩(wěn)定的歐洲貨幣區(qū),能有效抵御浮動匯率對歐洲的沖擊。然而,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管制迅速放松,國際資本流動性急劇擴張,歐洲貨幣匯率制度開始飽受投機資金的頻繁攻擊,并且這些攻擊許多時候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此外,蛇形浮動體系和EMS/ERM逐漸被德國馬克所支配,馬克成為歐洲貨幣匯率制度的“錨貨幣”。此乃德國強大經濟實力和德意志聯(lián)邦銀行傳奇式獨立性的必然結果。面對固定匯率特別容易遭到國際投機資金猛烈攻擊的現(xiàn)實困境,總結多次貨幣動蕩的經驗教訓,歐洲各國政府領導人堅信,EMS過去沒有、今后也不可能為歐洲帶來持久的貨幣穩(wěn)定。于是,在馬斯特里赫特會議上,他們與過去的經驗徹底分道揚鑣,采取了驚人的革命性行動:消滅各國主權貨幣,為共同利益創(chuàng)建共同貨幣,從而永久性地消除歐洲匯率動蕩之源。 EMS/ERM的歷史經驗為國際經濟學著名的“不可能三位一體”(Impossible
Trinity)理論提供了現(xiàn)實證據(jù)。該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了廣泛的認同。根據(jù)“不可能三位一體”理論,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同時實現(xiàn)固定匯率、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的貨幣政策。20世紀80年代后期,許多歐洲國家自愿或多少不情愿地將貨幣政策自主權讓渡給德國,從而使得通過組建歐洲中央銀行來削弱德意志聯(lián)邦銀行(Bundesbank)的權力,成為一個足以吸引歐洲各國的共同目標,連法國也不例外。(傳統(tǒng)上,法國對于放棄國家主權總是心存疑慮。) 《馬約》的構想者們,主要是意大利和法國以及小國如比利時和荷蘭的政治家,但也包括絕大多數(shù)德國的主要政治家,都預見到了貨幣一體化的諸多利益:歐洲內在的一體化和穩(wěn)定性將消除以往困擾歐洲的競爭和沖突,讓歐洲各國命運更加緊密相連。以單一歐洲貨幣取代德國馬克,可以更好地在一個穩(wěn)定的歐洲內部鞏固德國的統(tǒng)一。和平將為德國帶來繁榮,德國將因此永久拋棄戰(zhàn)爭。終結歐洲貨幣匯率動蕩將促進投資、就業(yè)和經濟增長。歐元亦將提升歐洲大陸的國際競爭力,以應對來自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的挑戰(zhàn)。德國人堅信歐洲中央銀行(當然是以德國聯(lián)邦銀行為樣板)將遏制通脹,確保政治和社會進步。法國尤其渴望一個強大的全球性的歐洲貨幣來對抗美元的超級霸權。全體歐洲人都相信歐元必將極大地提升歐洲大陸獨立自主的能力,贏得國際社會更廣泛的尊敬。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一個貨幣被寄予如此巨大的希望,期待著它獲得多方面的成功。
|